林万骁安静地听着,快速吸收着信息。这是一起省属国企高管涉嫌滥用职权、利益输送的案件,涉及金额巨大。赵德明汇报时条理清晰,但对某些关键环节却语焉不详。
"启航,你们二处负责的外围取证工作怎么样了?"付国忠转向孙启航。
"我们已经调取了相关银行流水和企业账目,发现几个疑点。"孙启航打开笔记本,"首先,涉案企业与一家境外公司有多笔大额资金往来,对方背景复杂;其次..."
会议室里只有孙启航清晰平稳的汇报声和众人做笔记的沙沙声。林万骁注意到,当孙启航提到某个关键证人时,赵德明的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好了。"付国忠打断讨论,"德明,你继续跟进主线的审讯工作,注意策略和方法。启航,你负责的外围证据要加快进度,特别是境外资金流向要查清楚。"
布置完工作,付国忠突然看向林万骁:"万骁同志,你有什么看法?"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到林万骁身上。赵德明眼中闪过一丝看好戏的神情,孙启航则面带好奇。
林万骁放下笔,从容开口:"我刚接触这个案子,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境外资金流向可能是突破点,建议请国际合作局协助;第二,对已经留置的人员要差异化对待,寻找薄弱环节突破;第三,考虑到案件复杂性,是否需要请示延长留置时间..."
他条分缕析地说了三点,每一点都切中要害,既表现出对案件的理解,又谨慎地保持在"建议"的范畴内。
会议室里一片安静。几位老监察员交换着惊讶的眼神,没想到这个"经济干部"居然这么快就进入了状态。
付国忠不动声色地点点头:"嗯,有道理。德明、启航,你们参考一下。"虽然没有直接采纳,但这个表态已经让在场的人精们心里有了数。
散会后,林万骁故意放慢脚步,和最后一位离开的老监察员并肩而行。这位老同志叫周志远,五十多岁年纪,在三室呆了十几年,是个不起眼却深知各种门道的人物。
"周老师,刚才会上提到的'差异化对待',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怎么做比较稳妥?"林万骁虚心请教。
周志远有些意外地看了他一眼,随即笑道:"林主任太客气了。这个嘛,通常要看对象的具体情况。比如年纪大的顾虑多,年轻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当然,这些都得以事实为依据,以纪律为准绳。"
两人边走边聊,从办案技巧聊到机关里的种种不成文规矩。周志远看似随意的闲聊中,其实透露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哪位领导有什么工作习惯,哪些部门之间存在龃龉,甚至机关食堂哪个窗口的菜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