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桃李春风

2018年的中考来了。

往年这个时候,龙湖区的教育系统多少有些底气不足。优质生源外流,名校录取榜上名额寥寥,是历任主官不愿多提的隐痛。

但今年,气氛明显不同。一种小心翼翼的期待,弥漫在区教育局、各所中学,甚至延伸到了那些即将面临孩子升学选择的家庭和企业。

这一切的变化,源于林万骁上任伊始,便力排众议、持续投入的教育改革。

彼时,面对百业待兴、资金处处吃紧的局面,将大笔财政投向教育这一“长效工程”,质疑声不小。区长章峰柏曾在预算审议会上委婉表示:“林书记,教育的回报周期太长,是不是先集中资源解决一些更迫切的经济发展问题?”

林万骁的回答斩钉截铁:“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最重要的营商环境和发展后劲!今天我们在教育上省下的钱,明天就要花十倍百倍的代价去弥补人才的缺口、去应对社会的问题!龙湖的未来,要靠今天课堂里的这些孩子!”

他顶住压力,推动了一系列举措:

硬件上,区财政挤出资金,对区内几所薄弱中学进行了彻底的校舍改造和设施升级,新建了拥有标准跑道、体育馆的龙湖实验中学。不再是修补补,而是焕然一新。

软件上,则是他力主的“名师引进计划”和“骨干教师培育工程”。开出优于市区甚至部分省城学校的待遇和安家条件,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同时,设立专项基金,选派区内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跟岗学习,组织全区范围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比武,打破学校壁垒,形成教研合力。

他还推动建立了“区领导、局机关干部定点联系学校”制度,自己亲自挂钩基础最薄弱、问题最多的城北中学,定期去听课、参加教研活动,解决实际困难。他不是去作秀,而是真听、真看、真研究。一次听完一堂数学课后,他直接对校长说:“这个老师的讲课逻辑清晰,但和学生互动太少,课堂气氛沉闷。好老师不能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更要是学习的点燃者。”

这些投入和改革,在日复一日的晨读、晚自习中悄然发酵。如今,到了放榜的时刻。

中考成绩公布当天,龙湖区教育局的气氛比往年任何一年都要紧张。局长办公室的电话几乎没停过,各中学校长更是守在自己的电脑前,不断刷新着数据系统。

当最终统计结果汇总到局长手中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教育工作者,手指微微颤抖,反复核对了三遍,才深吸一口气,抓起电话,拨通了林万骁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