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伸出手指,在虚空点了点:“领导说,‘此报告抓住了当前社会心态的深层脉搏,分析透彻,判断精准,所提建议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请相关方面研酌。’”
“相关方面研酌”。这六个字,在高层领导的批示中,意味着报告的价值得到了最高层面的认可,并要求将其从“分析判断”层面,推向“政策研酌”的实践层面。这已远超一份普通内参的命运。
办公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林万骁能听到自己平稳的心跳声。他没有表现出狂喜,也没有谦逊推辞,只是深深吸了一口气,沉声道:“这是部长指导有方,也是我们局里同事共同努力的结果。”
张小峰摆了摆手,打断了他这种程序化的回应:“功劳是谁的,就是谁的。在我这儿,不兴虚的。”他脸上终于露出一丝堪称温和的神色,“这份报告,能直达天听,并且获得如此肯定的批示,靠的是你林万骁的真知灼见。部里这几年,能拿到这种层次批示的内参,屈指可数。”
他拿起那份报告,摩挲着纸张边缘,语气带着感慨:“‘社会焦虑的教育化投射’,‘程序正义的渴求’,‘话语体系温差’……这几个判断,切中肯綮啊。领导特意提到了‘前瞻性’和‘操作性’,这说明什么?说明你的思考,不仅看透了现在,还摸到了未来的门槛;不仅指出了问题,还给出了过河的石头。这很难得。”
“部长过奖了。”林万骁依旧保持冷静,“我只是做了分内的工作,结合了一些在地方工作的体会。”
“地方工作的体会……”张小峰重复了一句,意味深长地看着他,“看来,基层那口锅,确实能炼出真金。顾省长当年坚持让你多岗位锻炼,是有远见的。”
他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了两步,停下:“批示下来了,是好事,也是压力。‘相关方面研酌’,接下来,发改委、教育部、甚至更高层面的政策研究机构,可能都会拿着这份报告来找我们交流,或者要求我们提供更详细的支撑材料。你要有准备。”
“是,我明白。”林万骁点头。他很清楚,领导的肯定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认可和机遇,也意味着更高的期望和更严格的审视。
“好了,这事你知道就行。报告原件我留下,还有些程序要走。”张小峰将报告收进自己的公文包,“回去正常工作,稳住神。该是你的,跑不了。”
“谢谢部长。”林万骁起身告辞。
走出副部长办公室,走廊里安静依旧。但林万骁能感觉到,空气中似乎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沿途遇到的几位其他司局的同志,看他的眼神似乎比平时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和客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回到自己办公室,关上门,没有立刻坐下。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和下方蚂蚁般移动的车流。心中并无太多波澜壮阔的激动,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这一步,他走对了。用他独特的、融合了前世记忆与今生历练的视角,在部委这个高层次的平台上,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并且得到了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