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见鹿在联合国提出的IFEO倡议,如同一块被投入世界格局棋盘的重磅棋子,其引发的连锁反应远超一次单纯的技术突破。全球舆论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惊与欢呼后,迅速进入了更加现实、也更加复杂的博弈阶段。而中国在此过程中的一系列举措,开始以一种清晰而有力的方式,向世界诠释着一种不同于历史上帝国的、新型领导力的内涵。
倡议提出仅仅四十八小时后,中国政府便率先宣布,将作为IFEO的创始成员国之一,并承诺提供包括资金、专家以及部分非核心基础设施在内的首批实质性支持。外交部门的发言人在记者会上,没有使用任何霸权式的语言,而是平和地表示:“中国始终是国际合作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在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聚变能源问题上,我们愿意与各国一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将这项有望惠及全人类的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全球公共产品。”
紧接着,一系列务实行动迅速展开。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牵头,联合见鹿科技和多家国家级研究院所,在宁州成立了“IFEO预备秘书处临时办公室”,开始具体对接各国反馈,细化章程条款。更让国际社会侧目的是,中国主动邀请包括传统竞争对手在内的多个科技强国,共同参与IFEO首批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的起草工作,并开放了“烛龙二期”部分非核心设计参数的讨论权限。
这种“把桌子摆到明面上”、“规则大家一起定”的开放态度,与某些国家历史上在技术霸权时期惯用的“封闭小圈子”、“长臂管辖”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仍有杂音质疑这是“高明的战略”或“糖衣炮弹”,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欧洲国家的技术官员,私下都承认,这是他们见过的“最坦诚、最具有建设性的大国技术合作姿态”。
一周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一场名为“聚变能源与人类共同未来”的高级别国际研讨会在此举行。与联合国那场更侧重政治宣示的会议不同,这里的参与者更多的是各国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能源企业代表和资深政策制定者。会场气氛更加专业,讨论也更加深入,甚至不乏尖锐的技术性质疑。
林见鹿作为见鹿科技的代表,与沈渊、陆知行等人一同参会。他们穿着简洁的商务装,穿行于各个分论坛,耐心地回答着关于“流形约束理论”细节、材料耐受性、氚自持循环等极其专业的问题。面对一些带着明显挑刺意味的质疑,陆知行甚至一度有些紧张,但林见鹿总是能适时地接过话头,用严谨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化解争议,其专业素养和坦诚态度,赢得了许多原本持怀疑态度的科学家的尊重。
在一次关于“聚变堆退役与放射性废物处理”的专题讨论中,一位欧洲核能机构的资深专家提出了非常尖锐的问题:“林先生,我必须承认‘金乌’的技术成就令人惊叹。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此大规模的聚变设施,其第一壁材料在中子辐照下的活化问题,以及未来退役时产生的高放废物,你们有何具体的、可验证的长远解决方案?这关乎到这项技术是否真的‘清洁’。”
这个问题直指聚变技术商业化的一大痛点。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林见鹿。
林见鹿没有回避,他示意沈渊调出一组数据投影在大屏幕上。“感谢您提出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他平静地开口,“事实上,我们从‘金乌’计划启动之初,就将环境影响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置于最高优先级。”
屏幕上展示出见鹿材料团队与国内多家研究机构联合研发的、一系列新型低活化材料的数据,其性能指标让在场专家频频点头。
“至于高放废物的处理,”林见鹿继续道,“我们基于‘烛龙’算力,正在开发一种全新的、基于人工智能逆向嬗变设计的终极解决方案模型。其核心思路不是被动储存,而是主动将长寿命核素‘改造’成短寿命或稳定核素。当然,这目前还处于理论探索和初步模拟阶段,前路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