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组的文化人类学家周韵,一位气质沉静的女性,正陪着阿塔老人坐在毡房里。炉火噼啪作响。阿塔老人颤抖的手指抚摸着斑驳的羊皮卷,用苍老而神秘的声音,吟诵着上面如同天书的符号。他的吟诵并非朗读,更像是一种仪式,带着独特的节奏和音调起伏,仿佛在与远古的灵魂对话。
“文瞳”记录着这一切。它不仅扫描羊皮卷的高清影像,更同步记录着阿塔老人的声纹、吟诵时身体的轻微晃动、甚至炉火光芒在他皱纹深处跳动的影子。“灵犀”则在后台疯狂运算,试图从这多模态的信息流中,剥离出符号、音律、节奏与语义之间那早已被世人遗忘的映射规则。
当阿塔老人吟诵到一段关于“流星的商队带来天空的金属”的传说时,周韵手腕上的“文瞳”附属设备微微震动,显示“灵犀”捕捉到了环境中极其微弱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动,与老人吟诵的某个特定音节出现了短暂的共振!这发现让周韵心跳加速——难道这些古老的语言,其发音本身就能与周围环境能量产生某种交互?
亚马逊雨林深处,一个从未与外界接触的原始部落。
这里是“溯源”项目风险最高的一站。通过极其谨慎的前期接触和当地向导的协助,项目组仅获准在部落外围活动。他们要记录的,是部落巫师在月圆之夜,围绕篝火代代相传的、关于森林、精灵与万物有灵的口述史诗。
负责此次任务的是经验丰富的田野调查专家李明远。他隐藏在夜色与藤蔓中,使用超远距高灵敏度的“文瞳”设备,记录着那围绕篝火跳跃的原始舞蹈、那充满野性与力量的吟唱、那被火光映照得如同古老岩画的面部表情。
“灵犀”的算力在这里面临着极限挑战。它需要从完全没有文字参考、且文化语境截然不同的声像信息中,尝试构建意义模型。篝火的爆裂声、夜行动物的嘶鸣、巫师喉咙里发出的非人音节、舞步踏地的沉重节奏……所有这些交织成一曲混沌而磅礴的生命交响。
突然,在巫师一段极其高亢、仿佛在与无形存在沟通的吟唱达到顶峰时,李明远惊讶地发现,“文瞳”记录到的环境数据中,周围一片特定区域的植物叶片,正以肉眼难以察觉的频率高速震颤,与巫师的声波频率完美同步!仿佛整片森林,都在应和着这首古老的歌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所有这些从世界各个角落采集回来的、饱含着最后记忆的文化碎片,被源源不断地、经过初步清洗和标注后,汇入宁州书院地下的“文明档案馆”核心服务器,成为那不断膨胀的文明数字基因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