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武协交流会

一位戴着眼镜、学者气质的老人忍不住插话:“林先生,你的意思是,用现代科学,比如运动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物理学来解构武术?”

“正是如此。”林见鹿肯定地点头,“不仅仅是解构,更是为了优化和重构。我们可以通过传感器测量发力时各部位的力量输出和传导效率,通过高速摄像机分析动作的轨迹和稳定性,通过生理指标监测评估不同呼吸方式对爆发力和耐力的影响……从而找出每个人最适合、最高效的‘个性化’训练方案和发力模式。”

“荒谬!”之前那位质疑的中年武师,似乎又找回了一些底气,忍不住反驳,“武术是杀人技,是千锤百炼出来的实战艺术!岂能像实验室里解剖青蛙一样,冷冰冰地拆开来分析?那还有何神韵?何意境可言?”

“实战艺术,更需要效率。”林见鹿平静地看向他,“在生死搏杀中,节省一分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加快零点一秒的反应速度,增强一分力量的穿透性,结果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别。科学分析,不是为了扼杀艺术,而是为了给艺术提供更坚实、更高效的基石。弄明白了原理,‘神韵’和‘意境’才不会流于空谈,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支撑。”

他再次举例:“就拿我刚才的隔空击靶来说……”众人立刻竖起了耳朵。

“那并非什么内力外放。”林见鹿解释道,“其原理,可以粗略理解为一种**高频振荡波的定向传导**。通过特定的肌肉协同收缩与放松,在指尖极小的接触面积(虽然是隔空,但力量最初源于身体)上,瞬间产生一个极高频率的机械振动。这个振动通过空气介质传播,当其频率与一定距离外靶子的固有频率接近或形成某种耦合时,就能引起靶子的共振,从而观察到颤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像用力敲击一个钟,钟会响。我不过是找到了一种更高效、更隐蔽的‘敲击’方式。这需要对自身肌肉控制达到极其精微的程度,以及对振动频率、距离、介质等因素有敏锐的感知和计算。这,就是‘优化’后的结果。”

一番解释,虽然依旧深奥,但至少给出了一个看似可行的物理模型,将众人从“玄学”的迷茫拉回到了“科学”可探讨的领域。

厅堂内顿时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这……这太不可思议了!但如果真能如此,岂不是意味着传统武术中的很多‘绝技’,都可以用科学方法重现甚至优化?”一位相对开明的老拳师喃喃道。

“哼!牵强附会!武术的奥义在于心法,在于意境,在于多年的气血打磨!岂是冷冰冰的数据能够衡量?”另一位保守派老者连连摇头。

“我觉得林先生说得有道理!我们门派有些发力技巧,老师傅总说‘只可意会’,我们练了十几年都不得要领,如果能用科学方法分析清楚,那徒弟们不就容易学了吗?”一位年轻些的教练兴奋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