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北京,本该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天空却压着沉甸甸的铅灰色云层,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湿漉漉的、令人心头发闷的土腥气。风不大,却带着一股刺骨的寒意,卷着零星的雨丝,抽打在故宫深红色的宫墙上。寿康宫西侧的“文物医院”内,气氛凝重而专注。
李念墨站在特制的恒温恒湿操作台前,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卷泛黄、边缘已呈絮状的古老绢帛。这便是传说中的《璇玑遗书》残页,据传是宋代一位精通天文星象的隐士所着,几经战火流离,早已残缺不全。修复组长老陈戴着放大镜,屏住呼吸,用最细小的镊子,一点一点地清理着绢帛背面粘连的污物。
“墨丫头,你看这儿,”老陈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敬畏,“这星图绘制的手法……闻所未闻,既非传统的盖天说,也非浑天说,倒像是……像是把整个天穹压扁了铺在纸上,星辰的位置却又精准得吓人。还有这些连线,曲里拐弯的,不像星官分野……”
李念墨微微俯身,透过无框眼镜仔细审视。残破的绢帛上,墨色绘制的星辰点点,以一种奇特的空间压缩感排列着,星辰之间用极其纤细流畅的墨线连接,构成繁复无比的网络。这网络结构,隐隐透着一股熟悉感——像极了她在超算中心模拟的蛋白质三维折叠模型!一种跨越时空的、关于结构与秩序的共鸣,让她心头微震。
她轻轻抬起左手腕,激活了特制的AR眼镜。淡蓝色的光幕在镜片上展开,高精度的扫描光束无声地覆盖在古老的星图上。光幕上,数字化的星图开始动态重构,那些奇特的连线被赋予了色彩和动态变化。
“陈老,我试着用现代算法解析一下它的拓扑结构。”李念墨的声音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冷静,指尖在虚拟键盘上快速操作。
就在这时,窗外传来一声沉闷的雷声,由远及近,仿佛贴着紫禁城的琉璃瓦滚过。紧接着,“噼啪”一声脆响,一道惨白的闪电撕裂了阴沉的天幕,瞬间将昏暗的文物医院照得亮如白昼!
就在这电光石火的刹那,李念墨AR眼镜投射在绢帛上的动态解析图,仿佛被注入了狂暴的生命力!那些代表星辰的光点和拓扑连线猛地膨胀、扭曲、变形!一个巨大无比的、由无数闪烁光点和复杂管道构成的动态三维模型瞬间成型,悬浮在操作台上空——那分明是蛋白质分子在原子层面进行折叠、组装、形成功能结构的实时动画!其复杂与精妙程度,远超当前最先进的AlphaFold3模型!
“天爷!”老陈吓得手一抖,镊子差点掉在绢帛上,眼睛瞪得溜圆,死死盯着那凭空出现的、不断变幻的瑰丽光影,“这……这是什么仙法?”
李念墨也倒吸一口凉气,这景象太过匪夷所思!古籍星图引发现代蛋白质折叠动画?这绝不是AR技术能做到的!她下意识地伸手去触摸那虚幻的光影,指尖却穿空而过。就在她惊疑不定时,操作台上那卷古老的《璇玑遗书》残页,在闪电的强光刺激下,边缘一处极其隐蔽的夹层,突然“噗”地一声轻响,弹出了一片比指甲盖还小、薄如蝉翼的黑色碳片!
“有东西!”老陈眼疾手快,用镊子尖轻轻夹住那片碳片。
几乎同时,窗外酝酿已久的暴雨,终于如天河决堤般倾泻而下!豆大的雨点密集地敲打着古老的窗棂,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老陈的孙女小满,一个扎着羊角辫、约莫八九岁的小姑娘,一直安静地趴在旁边的桌子上描红。她是跟着爷爷来“上班”的。此刻,她被那神奇的光影和窗外的暴雨吸引,好奇地放下毛笔,跑到窗边。她看到爷爷镊子上那片小小的黑片,又看看窗外瓢泼的大雨,孩子气的眼睛眨了眨,似乎觉得这雨声和那黑片之间有什么联系。
她拿起自己刚才描红用的小狼毫毛笔,笔尖饱蘸浓墨,对着窗外翻腾的雨幕,在冰冷的玻璃上,模仿着爷爷修复古画时描摹星轨的样子,歪歪扭扭地画了一道长长的、象征性的“星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