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第一天,燕京的天空澄澈得如同被水洗过一般,湛蓝的幕布上不见一丝云翳,唯有金灿灿的阳光慷慨地泼洒下来,为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披上节日的盛装。大街小巷,鲜艳的国旗迎风招展,汇成一片涌动的红色海洋,空气中弥漫着喜庆与自豪的气息。共和国迎来了她的第六十一个华诞。
然而,在距离城市喧嚣数百公里外,大漠深处一片被严密守护的土地上,一种更为磅礴、更为深邃的期待,正伴随着倒计时的滴答声,无声地凝聚、沸腾。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
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占据了一整面墙,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发射塔架的全景。乳白色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如同一位静默的巨人,巍然矗立在苍茫的戈壁背景之下,箭体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和“中国航天”四个大字在秋阳下熠熠生辉。它怀抱着的,正是即将启程探访月宫的使者——嫦娥二号。
李玄策身着深色便装,坐在指挥控制大厅后方的观摩席上。这里视野极佳,能将整个大厅的忙碌与前方发射场的壮丽尽收眼底。他并非直接指挥者,但作为肩负国家综合安全重责的常务副部长,深空探测所代表的科技实力、战略空间拓展能力以及由此凝聚的民族精神力量,无一不与他分管的领域息息相关。他需要亲眼见证这柄刺向苍穹的利剑出鞘,感受那份力量,并确保其背后的无形疆域——测控网络、信息安全、电磁频谱——固若金汤。
大厅内,气氛肃穆而紧张。身着统一蓝色工装的技术人员端坐在各自的控制台前,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指尖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发出密集而规律的嗒嗒声。此起彼伏的口令声通过扩音器清晰传递:
“各系统最后状态确认!”
“遥测信号正常!”
“气象条件满足发射要求!”
“十分钟准备!”
每一个口令都像重锤,敲击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上。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那不断跳动的倒计时数字,在无声地宣告着历史性时刻的迫近。
李玄策的目光扫过那些年轻而专注的面孔,最终落在前排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身上。那是航天界功勋卓着的老专家陈老,此刻他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握着椅子的扶手,身体微微前倾,浑浊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上的火箭,仿佛要将毕生的心血都注入其中。李玄策能看到,老人深陷的眼窝里,隐隐有泪光在闪动。那泪光里,饱含着数十载筚路蓝缕的艰辛,饱含着对星辰大海的无限向往,更饱含着此刻喷薄欲出的、刻骨铭心的自豪!这份情感,李玄策感同身受。从“东方红”的微弱电波到如今“嫦娥”再探广寒,这一路走来,是无数个像陈老这样的脊梁,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托举着民族的飞天梦想。
“一分钟准备!”
口令声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整个大厅瞬间屏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