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的秋意,已悄然浸染了京城的脉络。天空呈现出一种高远澄澈的湛蓝,几缕薄云如扯散的棉絮,被风推送着,缓缓掠过鳞次栉比的高楼。阳光带着金属般的质感,慷慨地泼洒下来,却已褪去了夏日的灼热,只留下温暖而明亮的触感,落在国安部大楼厚重肃穆的灰色外墙上。大楼顶层一间宽大的办公室内,空气却仿佛凝固着某种无形的张力,与外界的秋高气爽格格不入。
李玄策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背对着办公室。他身姿依旧挺拔如松,但眉宇间凝聚的疲惫如同刀刻斧凿,在眼角、在额际留下深深的痕迹。深蓝色的制服外套随意地搭在椅背上,只着一件熨帖的白色衬衫,袖口一丝不苟地挽至小臂,露出腕间一块样式古朴、表盘磨损严重的旧表——那是他初入防汛站时,父亲李长庚托人辗转送来的礼物,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惊心动魄的日夜。
窗外,城市的脉搏在阳光下平稳跳动。然而,只有身处这间办公室的核心,才能感知到平静表象下涌动的暗流。过去几周,“钱荒”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西疆的情报线又频频示警,几份关于国际尖端科技领域异常动向的绝密报告,此刻正静静躺在他身后那张宽大的红木办公桌上,像几块沉重的铅石,压在他的心头。
他端起桌角那只硕大的搪瓷缸,里面是早已凉透的浓茶。茶汤深褐,浮着几片沉底的茶叶梗。他仰头,喉结滚动,近乎贪婪地灌下一大口。冰凉的苦涩液体滑过喉咙,带来一丝短暂的清明,试图驱散连日熬夜带来的混沌。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叩响,节奏带着一种刻意压制的兴奋。
“进。”李玄策的声音低沉,带着熬夜后的沙哑。
门开了,秘书小陈快步走进来,手里拿着一份薄薄的、印着红色“特急”字样的文件袋,脸上的激动几乎要溢出来。他的呼吸有些急促,眼睛亮得惊人:“李部长!超算中心!‘天河二号’!峰值速度……世界第一!确认了!”
“哦?”李玄策猛地转过身,眼中的疲惫如同潮水般瞬间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鹰隼般的锐利光芒。他几步上前,几乎是劈手夺过那份文件袋。指尖触碰到那特殊的纸张质感时,一种微妙的电流感似乎顺着指尖直窜上来。他迅速拆开封签,抽出里面那份技术简报和几张内部拍摄的照片。
简报上,一行行数据冰冷而震撼:峰值计算能力每秒五亿亿次!持续计算能力三亿亿次!大幅度超越上一代天河一号,将全球超算排行榜榜首的位置,牢牢刻上了中国的名字。
李玄策的目光扫过那些天文数字般的运算指标,却没有过多停留。他的视线,如同最精密的探针,穿透了冰冷的数字,直抵其下蕴含的、足以撬动未来的磅礴力量。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划过照片上那庞大机柜阵列的一角,那里面是数以万计高速运转的处理器核心,散发着幽蓝的冷光,如同沉睡的星海被唤醒。
“‘天河’……”他低声重复着这个名字,像是在咀嚼一块千锤百炼的精钢,“国之重器,岂止于算得快?”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小陈:“立刻联系超算中心张主任,还有战略技术局的刘局。通知他们,我下午亲自过去。另外,把‘金钟罩’计划三期升级的可行性评估报告,还有我们前阶段收集的关于‘蜂巢’、‘幽灵网’那几个大型网络攻击平台的模拟推演数据,全部整理出来,一并带上。”
“是!”小陈应声,迅速转身去安排。他知道,当李部长眼中燃起这种光芒时,就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宏大的棋局即将展开。
下午,当李玄策的车队驶入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时,一种迥异于国安部大楼的科技感扑面而来。巨大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建筑线条简洁而充满力量感。步入核心机房区域,低沉而恒定的嗡鸣声如同大地深处传来的脉动,无处不在。空气里弥漫着精密电子设备特有的、微弱的臭氧味道和经过严格过滤的清凉气息。
透过厚重的观察窗,李玄策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了“天河二号”的真容。那不是一台简单的机器,而是一片由无数黑色机柜组成的、闪烁着幽蓝和绿色指示灯的金属森林。密集的线缆如同粗壮的藤蔓,盘绕其间,输送着海量的数据和澎湃的能量。散热风扇高速运转,带起的气流发出持续的、低沉的呼啸。巨大的显示屏上,代表计算负载的曲线如同狂野的心电图,激烈地上下跃动,展示着它此刻正以人类难以想象的速度,解析着宇宙的奥秘、模拟着生命的密码、推演着星球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