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迷雾中的线索与战略定力 (2014年3月15日)

会议室里弥漫着紧绷的空气,如同窗外北京三月灰蒙蒙的天色。

海军代表一拳砸在桌面上:“必须立刻扩大搜索范围!这明显是针对我国公民的挑衅!”

外事官员则忧心忡忡:“贸然进入争议海域,会给人口实,国际舆论对我们很不利。”

李玄策静静听着,指尖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红木桌面上划过一道看不见的弧线。

“诸位,”他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奇异地压住了所有争论,“我们此刻需要的,不是雷霆之怒,而是静水深流。”

投影光柱刺破会议室的昏暗,精准地落在地图上几个毫不起眼的坐标点上。

“这是目前发现的几个异常电磁信号点,”他指尖轻点,红色的光圈在深蓝的海图上微微荡漾,“李念墨教授团队的初步分析显示,与常规民航信号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偏离。”

他目光扫过全场:“但这只是数据上的‘涟漪’,不是结论的铁锚。”

“《道德经》有言,‘静为躁君’,”他声音沉稳,每一个字都带着千钧的分量,“越是迷雾重重,越需要冷静的定力。当前的首要任务,仍是调动一切力量,进行人道主义搜救。”

“可国际压力……”

“压力?”李玄策微微摇头,目光如渊,“压力不会因为我们的急躁而消失,反而会因我们的失据而成为对手的武器。”

“将精力锚定在搜救和技术排查上,才是对机上同胞最大的负责,也是避免被舆论漩涡卷走、防止地缘误判的唯一正途。”

会议结束时,窗外暮色四合。李玄策回到办公室,厚重的木门隔绝了外面的世界。他并没有开顶灯,只拧亮了宽大办公桌上一盏老式的绿罩台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