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午后,空气闷热得如同凝固的胶水,蝉鸣声嘶力竭,搅动着人心底潜藏的不安。李玄策办公室的窗开着,却透不进一丝凉风,只有窗外梧桐树肥厚的叶片在炽烈的阳光下纹丝不动,仿佛也在屏息等待。他刚结束一个关于网络安全威胁评估的会议,眉宇间还带着一丝未散的凝重。秘书小张脚步急促地推门进来,手中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文件,纸页似乎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脸色比窗外的天色还要沉。
“部长,气象局和国家防总联合发布的最高级别预警!长江中下游,包括洞庭湖、鄱阳湖流域,以及南方七省,未来72小时内将遭遇持续性、大范围极端强降雨过程!”小张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紧张,“多个模型预测,局部地区过程累积雨量可能突破历史极值,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城市内涝风险极高!”
李玄策瞬间从座椅上弹起,眼神锐利如电。他一把抓过文件,目光飞快扫过那些冰冷却触目惊心的数据:红色、紫色的暴雨预警区域在地图上连成一片,刺眼的数字标注着可能的雨量峰值,风险等级几乎全部标红。一股久违的、混合着巨大责任感和紧迫感的压力,瞬间攫住了他的心脏。这种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防汛本能,从津城码头到三峡大坝,再到如今;陌生的是,这次他要面对的,是覆盖范围更广、强度可能更大的威胁。
“通知国家防总指挥中心,我立刻过去!启动最高级别响应预案!”李玄策的声音斩钉截铁,没有半分犹豫。他抓起搭在椅背上的深色外套,一边大步流星地向外走,一边下达指令,“通知相关省市主要负责同志,半小时后视频连线!让‘天网’系统所有节点进入战时状态,所有数据流向我同步!”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指挥中心,此刻已是一片凝重而有序的繁忙。巨大的环形屏幕墙取代了墙壁,占据了整个视野的中心。屏幕上,不再是静止的地图,而是活起来的华夏大地:翻滚涌动的卫星云图如同巨大的灰色旋涡,正缓缓向长江流域压来;叠加其上的雷达回波图,则闪烁着令人心悸的深红与紫色,如同大地血管上即将爆裂的病灶;无数闪烁的光点标记着遍布全国的水文站点、雨量监测站、地质隐患点,实时数据在下方飞速滚动;城市三维管网图则清晰地标注着低洼易涝区、排水瓶颈点;甚至还有基于人口热力图的实时分布信息,像一层淡淡的暖色薄纱覆盖在国土之上。
这就是李玄策倾注多年心血,融合了无数尖端科技和实战经验打造的“智慧天网”防汛预警指挥系统。它不再是孤立的数据报表,而是将天地人三者紧密关联、动态感知的超级神经网络。
李玄策大步流星地踏入指挥席,没有多余的寒暄,目光直接锁定主屏幕。他脱下外套搭在椅背上,只穿着熨帖的白衬衫,袖口挽至肘部,露出结实的小臂。指挥中心内,键盘敲击声、低声指令声、设备运行的低鸣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战场背景音。
“报告!‘天网’核心AI模型综合各源数据,已完成第一轮风险分级预测!”一名年轻的技术员声音洪亮地汇报,手指在控制台上一划,巨大的屏幕上,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多省的版图上,瞬间覆盖了一层由深红、橙红、黄色构成的马赛克图块,其中几处深红区域,如同滴血的伤口,格外刺眼。
李玄策的目光死死盯住那几个深红区域,声音沉稳有力,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整个指挥中心,并同步接入即将开始的视频会议:“立刻连线相关省市!时间就是生命!”
巨大的主屏幕瞬间分割成数十个窗口,各省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人紧张严肃的面孔逐一显现。李玄策站在指挥席前,身形挺拔如松,目光如炬,扫过每一张屏幕上的脸。
“同志们!”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屏幕的威严和不容置疑的力量,“气象预警和‘天网’模型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形势极其严峻!这不是演习!我们面对的是可能突破历史极值的特大暴雨!现在,我命令!”
指挥中心落针可闻,只有他沉稳有力的指令在回荡:
“第一,生命至上! 所有预测的高危区域——地质灾害点、山洪沟口、低洼易涝区、行洪河道内的村庄、城镇,特别是老弱病残幼聚集区,必须在强降雨来临前,坚决、彻底、不遗一户、不落一人地提前转移安置!” 他刻意加重了“坚决”、“彻底”、“不落一人”这几个词的语气,目光如电,扫过屏幕上几位负责山区和沿河城市的领导,“‘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这是铁律!哪个地方因为麻痹大意、心存侥幸出了人命事故,唯主要领导是问!转移预案是否完善?安置点物资是否充足?交通保障是否到位?我要实时反馈!”
屏幕上,几位被点到的负责人面色一紧,立刻挺直腰板,大声回应:“明白!坚决执行!预案已启动,安置点已备好,交通保障就绪!”
小主,
“第二,科学调度! 各大流域管理机构,立刻根据最新雨情水情预测,对水库、湖泊、闸坝进行精细化、错峰调度!”李玄策的手指在屏幕上划过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的轮廓,“上游要拦洪削峰,中游要分洪蓄洪,下游要全力泄洪!确保干流堤防绝对安全,同时最大限度减轻支流和中小河流的压力!调度方案必须精准到小时,甚至分钟!给我盯死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水位和流量!‘天网’系统会实时提供最优调度建议,但最终决策在你们,必须当机立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