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1章 紫砂壶中的芯片困局(2015年5月1日 11:20)

江南五月,莺飞草长。然而,在太湖之滨这座掩映在竹林深处的“听松苑”内,气氛却如同梅雨季来临前般沉闷压抑。一间融合了中式雅韵与现代科技的会议室内,空气仿佛凝固了。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烟波浩渺的太湖与郁郁葱葱的茶山,窗内,一场关乎国家未来信息技术命脉的谈判,正陷入冰冷的僵局。

长条会议桌一端,坐着以李玄策为首的中方团队,成员包括李长庚、方清墨、王铁柱,以及几位核心芯片专家。另一端,则是来自荷兰“精密光刻设备公司”(ASML的化名)的代表团,为首的是技术总监范德维尔(Van der Veer),一个金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如鹰隼的中年男人。桌面上,摊开的文件、复杂的参数图表、以及一台闪烁着幽蓝光芒的精密光刻机核心散热模块模型,无声地诉说着分歧的焦点——极紫外(EUV)光刻机的核心热管理系统瓶颈。

“…范德维尔先生,” 中方首席技术专家推了推眼镜,声音带着压抑的疲惫,“我们理解贵方在热管理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但贵方提出的技术捆绑条款和后续维护费用,实在超出了合理范畴。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关乎技术自主的底线。我们需要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基于公平原则的合作方案。”

范德维尔微微后仰,靠在舒适的椅背上,嘴角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带着优越感的弧度:“张博士,我理解贵国的诉求。但EUV技术,尤其是维持其精度的热管理方案,是凝聚了全球顶尖智慧的结晶。它的价值,体现在无与伦比的稳定性和良品率上。我们提供的方案和报价,是市场和技术价值的客观体现。如果贵方无法接受……” 他摊了摊手,未尽之言如同冰冷的锁链,捆住了谈判的进程。

会议室陷入一片死寂。窗外的鸟鸣显得格外刺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窒息感,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中方人员心头。光刻机,芯片制造之母,其精度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信息时代的命脉。EUV光刻机的热管理瓶颈,如同横亘在攀登珠峰路上的“希拉里台阶”,不突破它,就无法触及顶尖芯片制造的峰顶。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中,一直安静坐在李玄策侧后方的李长庚,轻轻动了动。这位归国不久、学贯中西的老科学家,脸上没有焦躁,反而带着一种阅尽千帆的从容。他没有去看那些冰冷的模型和图表,目光落在了会议桌中央摆放的一套茶具上。那是一套上好的宜兴紫砂茶具,泥料温润,色泽深沉,造型古朴雅致。茶艺师刚刚为众人冲泡了今春的头采碧螺春,此刻茶香袅袅,沁人心脾,与谈判桌上的硝烟格格不入。

李长庚伸手,稳稳地取过那只主泡壶——一把经典的“西施”壶。壶身饱满圆润,触手生温。他并未急着倒茶,而是将壶托在掌心,如同把玩一件稀世珍宝,指腹轻轻摩挲着壶壁,感受着紫砂特有的、细微的颗粒感和透气性。

“范德维尔先生,” 李长庚的声音平和舒缓,打破了沉默,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儒雅,“您知道,我们中国人常说,‘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这一杯碧螺春的清香甘醇,离不开这紫砂壶的默默滋养。” 他一边说着,一边提起一旁保温的铜壶,将滚烫的开水,以“凤凰三点头”的优雅手势,缓缓注入紫砂壶中。碧螺春的嫩芽在壶中翻滚舒展,茶汤渐成澄澈的碧玉色。

众人的目光,包括范德维尔略带疑惑的眼神,都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到了那只紫砂壶上。

奇妙的事情,在无声无息中发生。

随着滚水注入,壶壁的温度急剧升高。紫砂泥料中无数微不可察的双重气孔结构(开口气孔和闭口气孔)在热力作用下,如同被唤醒的生命,开始进行剧烈的“呼吸”。壶内滚烫的茶汤,其水分和内含物质,在毛细作用和蒸汽压的共同驱动下,开始通过这些微小的气孔,极其缓慢而均匀地向壶壁外渗透。

李长庚将注满的紫砂壶轻轻置于一个洁白的瓷盘之上,并未立刻分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壶壁。只见在壶身外侧,靠近壶嘴和壶盖结合处等几个透气性更强的区域,深褐色的壶壁上,竟缓缓“生长”出一些浅褐色的、湿润的痕迹!这些痕迹并非随意漫漶,而是如同有生命般,沿着特定的路径蜿蜒、扩散,相互连接……短短十几秒内,一副由湿润茶渍构成的、异常清晰而复杂的图案,赫然呈现在众人眼前!

那图案,竟像极了集成电路板上的散热通道设计图!有主干,有分支,有迂回,有节点,其结构之精妙,布局之合理,充满了高效的流体力学美感!茶渍形成的“电路图”在温润的紫砂壶壁上微微反光,如同天然的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