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 文脉的召唤(2016年3月下旬)

三月的风,已褪尽了料峭,裹挟着玉兰初绽的清甜气息,柔柔地拂过燕京科学院的庭院。李长庚院士那间位于顶楼、三面环窗的办公室里,阳光慷慨地泼洒进来,将一尘不染的原木长桌、堆叠着外文期刊的书架、以及几盆绿意盎然的文竹都镀上了一层暖融融的金边。空气中弥漫着旧纸页特有的、混合着淡淡樟脑和墨香的沉静气味。

长庚先生今日特意换上了一件深青色的立领薄衫,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镜片后的目光沉静而专注,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他面前的长桌上,摊开着几件极其珍贵的物品:一本封面磨损严重、边角已微微卷起的蓝布面线装笔记本;一叠经过精心扫描、高清打印并做了数字化标记的图片;还有一台屏幕尺寸颇大的视频通讯设备,正安静地待机。

笔记本的扉页上,一行墨色浓重、筋骨遒劲的毛笔字跃入眼帘:“周易观天录——陈省斋 手稿”。这正是国际凝聚态物理学界泰斗陈启明教授祖父的遗作。笔记本内页,密密麻麻布满了蝇头小楷的笔记、手绘的星象图、复杂的卦象推演,还有大量关于早期宇宙观与自然现象的思考随笔。许多页面上,有反复修改涂抹的痕迹,更有几处关键的推演似乎戛然而止,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先生,都准备好了。” 一位身着素色旗袍、气质温婉的中年助手轻声提醒,她是李长庚团队里负责古籍修复与数字化项目的核心成员苏韵,“陈教授祖父的这本手稿,我们采用了非接触式扫描和光谱分析,最大程度还原了原始笔迹和褪色墨痕。对其中几处因年代久远而模糊的关键推演,我们根据上下文逻辑和陈老其他着作的旁证,做了谨慎的复原和数字化注释。” 她指着屏幕上清晰放大的图像,上面用不同颜色的标记标注了复原依据和存疑点,“尤其是关于‘地火明夷’卦象与某种特殊晶格结构能量跃迁的联想,以及‘观星定野’古法与深空定位的模糊对应,这些未竟的思考,非常具有启发性。”

李长庚的手指带着近乎虔诚的敬意,轻轻拂过打印稿上那些复原的字迹,仿佛能触摸到半个多世纪前那位孜孜不倦的老学者倾注其中的心血与智慧。“苏韵,你们做得极好。” 他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这不仅是对一份珍贵文献的抢救,更是对一段被遗忘的学术脉络、一种独特思维方式的重新接续。陈省斋老先生当年在战火纷飞中,仍不忘仰望星空,试图从古老的东方智慧中寻找理解宇宙的钥匙,这份执着,令人动容。”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视频设备,眼神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今天,我们邀请启明教授参与的‘羲和’深空探测数据分析项目,其核心思路之一,正是尝试将类似他祖父这样的、源自东方文化语境的宇宙观,与现代射电天文捕捉到的海量脉冲星、类星体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和模式识别。我们寻找的,不是简单的附会,而是两种不同认知体系在探索宇宙本源时,可能存在的深层共振点。这,或许正是‘文脉感召’最核心的魅力所在——它不是生硬的拉拢,而是提供一片独一无二的思想沃土,邀请真正的探索者来共同开垦。”

约定的时间到了。视频信号接通,屏幕上清晰地显现出大洋彼岸一间简约而充满学术气息的书房背景。陈启明教授的身影出现在画面中。他看起来约莫六十岁,头发花白,面容清癯,戴着一副无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神锐利而深邃,带着顶尖学者特有的沉静与审视。然而,当他的目光落在李长庚特意展示在镜头前的、高清打印出来的祖父手稿扉页——“周易观天录”那几个熟悉的、力透纸背的大字时,他整个人猛地一震!

“这……这是……” 陈启明教授的声音瞬间失去了往日的平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下意识地向前倾身,仿佛要穿过屏幕去触摸那本魂牵梦绕的笔记。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抬了抬,又缓缓放下,镜片上似乎瞬间蒙上了一层薄薄的水汽。祖父伏案疾书的身影,童年时在祖父膝下听他讲述星象与卦爻奥秘的温暖午后,那些早已沉淀在记忆深处的画面,此刻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湖面,汹涌地翻腾起来。

“启明教授,” 李长庚的声音温和而庄重,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感,“这是令祖陈省斋老先生未竟的心血之作,《周易观天录》。我们很荣幸,能参与它的修复与数字化工作。老先生对宇宙星辰的敬畏,对‘天人之际’的求索,尤其是他尝试将《周易》象数思维与物质深层结构、能量跃迁相关联的独到见解,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闪烁着惊人的前瞻性光芒。” 李长庚示意苏韵展示几页关键内容,特别是那些关于“特殊晶格”与卦象推演、以及古法定位与现代深空导航模糊联想的复原手稿。

陈启明的呼吸明显变得急促,他紧紧盯着屏幕上祖父熟悉的笔迹和那些充满想象力的草图,尤其是那些他从未见过的、被复原出来的推演思路。他仿佛看到了祖父当年在油灯下苦苦思索的身影,看到了那未尽的探索。一种难以言喻的酸楚与澎湃的激动在他胸腔中激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