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京城,暴雨初歇,天空被洗练得如同巨大的蓝宝石,澄澈透亮。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蒸腾出的清新气息,阳光带着夏日特有的力度,慷慨地洒在古老的琉璃瓦和崭新的玻璃幕墙上。在国家历史博物馆一间特意布置的签约厅内,一场看似低调却意义深远的仪式即将举行。这里,没有喧嚣的闪光灯,只有柔和的光线和庄重的氛围,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檀香与宣纸的独特气息。
李长庚教授站在厅堂中央,一身深灰色中山装熨帖平整,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他脸上带着温和而郑重的笑意,眼神却锐利如昔,仿佛能穿透时光,看到历史长河中那些仰望星空的先贤。今天,是他倾注心血的“文脉感召”计划迎来里程碑式成果的日子。在他身旁,站着一位气质卓然的老妇人——国际顶尖天体物理学家、敦煌学资深研究者艾琳娜·伊万诺夫娜·索科洛娃教授。她身着剪裁得体的深紫色套装,银灰色的发髻挽在脑后,碧蓝的眼眸中闪烁着激动与期待的光芒,如同蕴藏着星河的深潭。
签约厅的背景墙上,一幅经过精心修复、在特殊灯光下才得以完全展示的巨大敦煌星图残卷复制品静静悬挂。这幅星图,跨越了千年的时光,融合了古华夏先民对苍穹的敬畏与古希腊天文学的精密,线条古朴而神秘,星辰的位置标注着古老的名字与符号,在特制的灯光下,仿佛有微光在星点之间隐隐流动,诉说着宇宙的亘古奥秘。
“艾琳娜教授,”李长庚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带着学者间的尊重,“您看,这是我们团队历时两年,运用最先进的材料科学(方清墨院士提供了关键的古籍修复生物材料)和数字复原技术,结合多位历史天文学家的考据,最终完成的‘莫高窟第61窟北壁星图’残卷的修复成果。您当年参与早期测绘时留下的宝贵笔记,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艾琳娜教授一步步走近那幅星图,她的手指微微颤抖,轻轻拂过冰冷的展柜玻璃,仿佛想触摸那千年之前的笔触。她的目光贪婪地扫过每一颗星辰、每一条星官连线、每一个用汉文和粟特文标注的古老名称。当她看到一处曾因严重剥蚀而几乎消失的、代表古希腊星座“仙后座”的图案被完美复原时,眼中瞬间蓄满了晶莹的泪水。她转过身,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哽咽,用流利但带着浓重俄语口音的中文说道:
“李教授…这…这简直是奇迹!当年在莫高窟昏暗的洞窟里,我抚摸那些斑驳的壁画,记录下这些星辰的痕迹,心中充满了对古代智慧的无尽好奇与遗憾。我从未想过,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它如此完整、如此清晰地重现光彩!这不仅仅是修复了一幅图…这是连接了两个伟大文明仰望星空的心灵!这里,”她指着修复完成的星图,又环视着这座现代化的殿堂,语气变得无比坚定,“就是探索宇宙起源的‘新敦煌’!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为了同一个关于星辰的梦想,汇聚一堂。我,艾琳娜·索科洛娃,以及我的团队,决定接受邀请,全职加入‘跨文明古天文数据库’项目!愿我们的智慧,如同这星图上的光芒,照亮人类认知宇宙的新航程!”
她的话语真挚而热烈,带着学者特有的纯粹与执着。签约笔在特制的文书上郑重落下,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在这一刻仿佛成了连接古今、沟通东西方文明的天籁之音。
仪式进入尾声。工作人员捧上一个古朴的紫檀木长匣。李长庚亲自打开匣盖,取出一幅精心仿制的敦煌星图卷轴。卷轴的轴头是温润的和田青玉,丝帛的质地细腻柔韧,完美复刻了古卷的神韵。当李长庚与艾琳娜教授各执一端,缓缓将卷轴展开时,签约厅的灯光恰到好处地暗下。一道柔和的光束从上方投射在卷轴之上。
刹那间,奇迹发生了!
卷轴上那些用特殊矿物颜料(方清墨团队根据古法改良)绘制的星辰,在光束的激发下,竟散发出淡淡的、不同颜色的辉光!金色的轩辕十四、青白色的织女星、赤红的参宿四……无数光点脱离了丝帛的束缚,如同拥有了生命,缓缓升腾而起,在卷轴上方尺许的空间里,形成了一片微缩的、如梦似幻的璀璨星河!星辰缓缓旋转、明灭,仿佛将浩瀚宇宙的一角,搬到了这间安静的厅堂。光影流转,映照在每一位与会者的脸上,充满了震撼与迷醉。
“太美了…这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交融…”艾琳娜教授仰望着这片微型星海,喃喃自语,仿佛回到了童年第一次通过望远镜看到银河的夜晚。
就在这时,一直安静地坐在爷爷李长庚身边旁观的李天枢,被这神奇的景象深深吸引。他清澈的大眼睛里倒映着流动的星光,小脸上满是纯粹的惊叹与向往。他无意识地伸出小小的食指,带着孩子特有的好奇和某种难以言喻的专注,轻轻地、试探性地朝着那片悬浮的光影星河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