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初冬,凛冽的风裹挟着大漠的沙砾,如同无形的鞭子,抽打着鸣沙山的脊梁,发出呜呜的悲鸣。莫高窟,这座镶嵌在赭红色崖壁上的佛国圣境,在昏黄的天空下更显苍凉与孤寂。窟区游人稀少,只有呼啸的风声和偶尔响起的驼铃,诉说着丝路古道的千年沧桑。
第220窟,初唐的杰作,以其保存完好、色彩绚丽的经变画闻名于世。窟内光线幽暗,空气带着泥土与矿物颜料混合的独特气息,沉静而肃穆。南壁中央,那尊着名的“反弹琵琶”伎乐天壁画,历经千年风霜,依旧栩栩如生。天女身姿曼妙,赤足踏莲,反抱琵琶,十指纤纤似欲拨动无形的琴弦。她身上的琉璃璎珞、臂钏,在特制的冷光源下流转着内敛而华美的光泽,仿佛下一刻就会随着仙乐叮咚作响。
窟内异常安静。李念墨盘膝坐在壁画前一块柔软的防尘垫上,膝上放着一台特制的平板电脑。屏幕的光映着她专注而略显疲惫的脸庞。她不是在临摹,也不是在摄影,而是在进行一项看似匪夷所思的工作——将李长庚从西双版纳夜光苔预警中解码出的、关于近期太阳黑子异常活动的庞大而复杂的数据流,尝试转化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序列:敦煌古谱符号。
这些源自唐代、记录在敦煌遗书中的古老乐谱符号,形态奇特,如同天书。李念墨指尖在虚拟键盘上滑动,将一串串代表太阳黑子群爆发强度、磁场极性反转速度、日冕物质抛射角动量等抽象数据的代码,小心翼翼地对应到那些古老的“工”、“尺”、“上”、“四”、“合”、“凡”等字符上。她试图用音乐的“语言”,去解读太阳这颗巨大恒星的心跳。
“爷爷,H区域的数据流峰值异常陡峭,对应古谱中的‘紧叠折’符号似乎不够表达其烈度…”李念墨通过加密耳麦低声与远方的李长庚交流,她的声音在空旷的石窟里显得格外清晰。
“尝试用‘重顿双拂’组合,念墨,”李长庚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的兴奋,“古人记谱虽简,但组合变化无穷,其表达的情感烈度远超单一符号。想想壁画上那些飞天的衣袂,静止的画面下藏着何等奔放的韵律!”
李念墨深吸一口气,按照爷爷的提示,将一组代表最新一次剧烈日冕抛射的数据,组合成了“重顿双拂”的复杂谱符。她纤细的指尖在屏幕上敲下最后一个减字符号,完成了这组太阳风暴数据的“音乐编码”。
就在那最后一个符号落定的瞬间!
“嗡——!”
一声极其轻微、却又无比清晰的颤鸣,毫无征兆地在窟内响起!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琴弦被悄然拨动。
紧接着,惊人的一幕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