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深冬,寒气像无形的巨手,攥紧了城市的每一寸肌骨。天色是铅灰的,低低压着,仿佛随时要塌陷下来。风刮过光秃秃的枝桠,发出尖锐又单调的哨音,卷起地上零星的枯叶,打着旋儿,徒劳地撞击着冰冷的建筑物外墙。
李玄策的车子无声地滑入一处不起眼的院落。没有显赫的门牌,只有森严的岗哨在寒风中挺立,呼出的白气瞬间被凛冽吞没。车门打开,一股更甚于外界的、带着金属和电子设备特有味道的冷气扑面而来。他紧了紧深灰色羊绒大衣的领口,步履沉稳地踏上台阶,每一步都踏碎了门口薄冰细微的脆响。
简报室深藏地下。厚重的防爆门无声滑开,隔绝了外界最后一丝天光与喧嚣。室内光线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冷白色,均匀地铺洒在巨大的环形会议桌和占据一整面墙的巨幅世界电子地图上。空气里弥漫着高效过滤后的洁净感,以及一种紧绷的、只有精密仪器低微嗡鸣才能打破的绝对寂静。
几位身着深色制服的分析人员早已等候。为首的是一位四十多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男子,代号“山鹰”,他朝李玄策微微颔首,神情是职业性的沉静,但眼底深处那抹难以化开的凝重,如同窗外冻结的冰层。
“首席,最新汇总。”山鹰的声音不高,在寂静的房间里却异常清晰。他示意了一下,旁边一位年轻些的女分析师立刻操作控制台。巨大的世界地图瞬间点亮,无数的光点和流动的数据流如同星辰的河流,汇聚、碰撞、流淌。重点区域被高亮标注——太平洋彼岸。
“过去72小时,核心智库和海外多个可靠渠道传回的情报密度陡增。”山鹰的语速平稳,如同在播报一段既定的程序,“目标国高层近期闭门会议频率异常,数个关键委员会对华议题讨论权重显着提升,远超常规贸易摩擦范畴。其智囊机构近期密集出台的数份内部评估报告,核心论点高度一致:将我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Strategic Competitor),并强调在科技主导权上的竞争是‘零和博弈’。”
巨大的屏幕上,几份报告的关键摘要被迅速翻译投射出来。冰冷的英文词汇在中文对照下,透出不加掩饰的锋芒——“系统性挑战”、“技术压制”、“产业链重塑”、“关键领域脱钩风险”……每一个词都像一块沉重的冰坨,砸在寂静的空气中。
李玄策站在环形会议桌的主位前,并未立刻坐下。他身形挺拔如松,双手随意地插在大衣口袋里,目光沉静地扫过屏幕上那些刺眼的词汇和流动的数据。冷白的灯光落在他棱角分明的侧脸上,勾勒出坚毅的轮廓,也加深了他眉宇间那道若有似无的川字纹。那并非焦虑,而是一种全神贯注的凝思,仿佛要将屏幕上的每一个字节、每一条曲线都刻入脑海。
“301条款?”他开口问道,声音低沉平稳,听不出波澜,却像投入深潭的石子,瞬间攫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是的,首席。”山鹰立刻回应,手指在控制台上轻点,屏幕迅速切换到一份复杂的法律框架分析图和一张时间轴预测。“综合各方情报建模分析,对方动用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对我发起调查的可能性,已从之前的‘可能’上升至‘极高’,时间窗口预测就在未来三到六个月内。触发点可能涉及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甚至……网络空间安全。”他顿了顿,补充道,“其核心目标,直指我高新技术产业崛起的关键领域,意图从根本上遏制。”
屏幕上,代表“极高风险”的赤红色区域,如同不祥的烙印,覆盖在芯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技术、生物科技等几个核心产业图标上。那些小小的图标,此刻承载着千钧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