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心篱何处(2019年7月1日)

七月的风,裹挟着湿润的暑气和北方平原特有的干燥尘土,吹进了位于中原腹地的淮州市。李玄策的车队驶离高速,汇入略显喧嚣的市区车流。窗外,城市的面孔在盛夏的光影里显得有些模糊,行道树的叶子绿得发亮,却也蒙着一层薄薄的灰。

车内异常安静。只有空调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李玄策靠在后座,目光落在窗外飞逝的街景上,却似乎并没有真正在看。他的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一份刚看完的内部简报摘要,纸张的边缘已有些微卷。那份沉甸甸的纷扰,仿佛透过纸背,浸染了车内的空气。

坐在副驾的秘书小秦,从后视镜里悄悄观察着首长。李玄策的眉头习惯性地微蹙着,嘴角抿成一条刚毅的直线,眼神深邃得像不见底的寒潭。只有熟悉他的人,才能从那微小的、几乎不可察的倦意中,读出那份压在心底的忧虑。近期外部环境的波谲云诡,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诸多深层次课题,尤其是信念根基的守护问题,这让李玄策对即将进行的调研,有了更迫切的沉重感。

车子最终停在了淮州市郊,一座新建的、风格肃穆的建筑前——“淮水清风”思想教育基地。大门并不张扬,灰白色的墙体透着一种冷峻的庄严。几棵移栽来的松柏挺立在门前,针叶在阳光下闪烁着墨绿的光泽,无声地诉说着某种坚持。

基地负责人早已等候多时,是一位姓赵的中年人,神情恭敬中带着一丝紧张。他快步迎上来,为李玄策拉开车门:“李顾问,欢迎您莅临指导!”

李玄策下车,与他握手,力道适中,声音沉稳:“赵主任辛苦了。我来学习,感受一下咱们淮州的‘清风’。”

进入展厅,光线骤然暗了下来。精心设计的灯光聚焦在一件件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展品和图文上。从一些因思想防线失守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剖析,到理想信念坚守的典范事迹展示……详实的材料,深刻的警示,每一件展品都像一记重锤,敲打着观者的神经。

李玄策走得很慢。他在一个展柜前停下,里面陈列着一些极具对比意义的展品,旁边配有相关的历史照片。强烈的对比令人深思。他沉默地看着,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要穿透这冰冷的玻璃,剖析那思想蜕变的轨迹。秘书小秦注意到,首长的喉结几不可察地滚动了一下,那是一种无声的痛惜。

“守住内心防线,确非易事……”李玄策低声自语,声音在寂静的展厅里显得格外清晰。这句话,此刻从他口中道出,带着千钧的分量。他身边陪同的赵主任和几位地方干部,闻言都屏住了呼吸,脸上露出深思和凛然的表情。这“内心的考验”——各种复杂思潮的冲击、个人得失的权衡、初心的坚守,正是当前许多同志需要时刻面对的课题。外部的风雨固然需要警惕,但根本的稳固,始终源于内部的坚定。

参观完毕,一行人来到基地的会议室,一场小范围的基层干部座谈会即将开始。与会的大多是乡镇、街道一级的干部,他们的脸被基层的风霜刻上了痕迹,衣着朴素,眼神里混合着见到高层领导的局促和对工作的热忱,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迷茫。

座谈会的气氛起初有些拘谨。李玄策没有坐在主位,而是选择了一个靠边的位置。他温和地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同志们,今天我不是来听汇报成绩的,也不是来检查工作的。就想和大家像朋友一样,聊聊心里话。咱们做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难处在哪?困惑在哪?心里……有没有感到信念需要格外加把劲的时候?都说说,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