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身后有人阻挡,

怕是要当场倒地。

行迹既露,

再难出手。

赖辽亦不屑如他人般向白起示好。

身为赵人,

对白起的刻骨仇恨早已融入血脉。

他默然返回寓所,

却惊觉体内异状渐生,

隐隐透着不祥之兆。

尽管557声称是他们几位主力与白起交手,但仍有随行人员照料左右。

赖辽身边自然带着侍从。当他返回后,侍从惊愕地发现赖辽面色铁青——这绝非情绪所致,而是实实在在的内伤!侍从急忙上前搀扶,可赖辽刚瞥见侍从便眼前一黑,再未醒来。

此事令侍从既震惊又惶恐。赖辽倒毙于自家居所,连凶手都无从指认。若将死讯公开,众人心照不宣会联想到秦国,但棘手之处在于:此番秦国广纳列国人士,与赵国有宿怨者不止秦一国。何况严格来说,是赵国与秦结仇,而非反之。

侍从惊慌失措,火速以飞鸽传书通报李牧(ccee)。此时李牧正在宅中来回踱步。对他而言,最糟不过是赖辽死于白起之手,如此反倒能联合诸国对秦施压——纵使不敌白起,至少能促成制裁。

可接到侍从急报后,李牧也陷入茫然。他心知肚明:这必是白起所为。嬴政高坐观战台目睹比武全程,白起为保全秦国颜面,断不会公然对外宣称……

秦人嗜血成性。

尤其当李牧洞悉秦王一统天下的野心后,更确信这是未来统治百姓的关键。

此刻,李牧心中萌生一念:若将赖辽之死公诸于众?

这念头转瞬即逝。

纵使江湖皆知白起所为,却无实证可寻。

况且群雄皆困于秦境。

一旦揭露 ** ,反予秦国口实囚禁众人。

生死予夺,全凭嬴政心意。

思及此,李牧将密信攥作废纸,狠狠掷地。

俄顷又提笔疾书。

一函致侍从,另暗传列国。

比武场上,赖辽已殁。

纵使他国未存戒心,闻此讯亦当胆寒。

自不会前赴后继送命。

至于予侍从的手谕——

字里行间俱是结盟诸国的谋算。

令其暗中运回赖辽尸骨。

既无人知晓死讯,赵国颜面尚可保全。

运送之际——

务必守口如瓶。

至少明面上,须教世人以为赖辽尚在人间。

侍从得令即动。

荆轲那头——

他早已有所行动。

此行自然肩负使命。

虽与赖辽目的相似,

却不会如他那般愚钝,贸然对白起出手。

自古擒贼先擒王,

他的目标并非白起,

而是秦王嬴政。

即便白起身亡,秦国仍可再造良将。

盖聂、王翦等人尚在,

白起虽威震武林,

但真正令诸国忌惮的,

是那高居王座的嬴政!

此番比武,

除已殒命的赖辽外,

韩国未遣一人。

齐、燕、楚三国使臣,

皆借机向白起示好。

名为结交,实则探听虚实。

纵使白起无法透露更多九洲道场之事,

他们仍想知晓,

这名动天下的道场之主,

究竟是何方高人。

不仅列国好奇,

连嬴政亦想一探究竟。

秦王设宴当日,

项旌、滕宏伯、荆轲等人应邀赴席。

众人各怀心思,

暗藏机锋。

谈及家师,莫说外人,

即便我等亲传 ** ,亦不知其来历。

他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无人知晓。

我尚算有幸,得师尊亲授。

听闻有些同门,至今未曾得见师尊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