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寻访故人:儒家残存(上)

小主,

素心静静地听着,她的眼中,闪烁着理解与赞同的光芒。她知道,季风做出这个决定,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经历了“墨者隐庐”的毁灭,以及那些冷酷无情的“墨影卫”的追杀之后,他对墨家的未来,对如何在这严酷的秦律之网下生存和传承,必然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一种更为务实的考量。

而儒家,作为同样遭受秦国残酷打压的学派,他们与墨家,虽然在过往的数百年间,因为理念的不同而争论不休,甚至……相互攻讦。但在此刻,在这秦国暴政如同泰山压顶般的黑暗时代,他们……却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命运共同体。或许,只有放下过往的门户之见,抛开那些无谓的意气之争,相互借鉴,彼此扶持,才能在这黑暗的时代,为华夏文明,保留下一线……微弱却又无比珍贵的希望。

“季公子所言极是。”素心轻声道,她的声音如同山谷中的清泉,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也带着一种洞察世情的智慧,“道家亦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又云:‘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多听听不同学派的见解,多了解一些他人的处境与智慧,对我们而言,总是有益无害的。更何况……儒家先贤孔子,亦曾周游列国,虚心求教于老子,方成一代圣人。我等后辈,更当效仿其博采众长之风范,而非固步自封,坐井观天。”

她的这番话,不仅是对季风决定的全然支持,更是……一种无言的鼓励与深情的慰藉。她知道,季风的心中,一直背负着墨家传承的沉重使命,也一直……在为墨家未来的道路而苦苦思索。她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担他肩上的重担,去温暖他那颗因历经太多苦难而变得有些疲惫的心。

季风看着她那双在跳动的火光下更显温柔与坚定的眼眸,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他知道,无论他做出怎样的选择,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艰难,这个女子,都会永远站在他的身边,给予他最无私的信任与最坚定的支持。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好!”季风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决心与……一丝对未来的期盼,“那我们便……去寻访那些在暴政之下,依旧坚守着风骨与良知的……儒家残存!去看看……圣人故里,如今……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

齐鲁故地,泰山之阳,汶水之畔。

这里,曾是古鲁国的都城曲阜所在,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孔子的故里。数百年翰墨书香的浸润,使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的每一个村庄,每一条巷陌,甚至……每一块砖石,都仿佛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一种与生俱来的礼仪与庄重。

然而,如今的曲阜,早已不复当年的繁华与荣光。在秦国“焚书坑儒”那如同寒冬般凛冽的铁蹄践踏之下,这座曾经象征着华夏礼乐文明的古老城池,也变得满目疮痍,萧瑟凋零,如同一个失去了灵魂的巨人,空余一副庞大的骨架,在瑟瑟的秋风中无声地哭泣。

城内的孔庙,虽然尚未被秦国官府彻底捣毁(或许是始皇帝也忌惮天下人之心,不愿做得太过决绝),但也已是门庭冷落,蛛网遍结,香火断绝。那些曾经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的殿宇,如今也大多是梁柱倾颓,瓦砾遍地,只有几只乌鸦在残破的屋檐下盘旋哀鸣,更添了几分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