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湘江军屯

刘封将收回的土地部分分给隐匿释放的农民,部分用于军屯,以减轻军粮的压力。

长沙郡中现军队有水军3000,刘磐从襄阳带来的3000人马,刘封从邾县、沙羡带来的3000人马,原来郡中有郡兵3000人,加上白毦精兵、神臂营、斥候营等特殊兵种,总共约余人。

甘宁率3000水军于罗县、洞庭洞一带,关平率1000人驻益阳,刘磐率1000人剿匪平乱。

刘封留1000人马维持长沙郡的安稳,除了白毦精兵等特殊兵种,剩余7000人于湘江流域进行军屯,韩暨为屯田官。湘江流域土壤肥沃,水路便于粮食运输至长沙、益阳。

湘江入洞庭处,十二座新建烽燧沿江矗立。每座高五丈,以夯土为基,顶部设青铜警钟与狼烟台。

老卒王三正将狼粪掺进柴堆。这玩意儿比荆州城的香火还灵,他拍了拍身旁的烽卒,只要战船过了洞庭,半刻钟就能烧到长沙城下!

暮色中,刘封登上新建的江口烽燧。五丈夯土台上,青铜警钟映着落日。

每燧驻兵五人:两名了望手轮值,两名弩手警戒,一名传令兵负责快船联络。

守卒演示遇敌情时:

昼警:燃湿柴掺硝石,青紫色的烟柱笔直刺破苍穹,三十里外的第二座烽台立刻回应。

夜警:悬红黄琉璃灯,十里可见

传讯:快船顺流,瞬息二十里

甘宁忽然从怀中掏出个竹哨,吹出似鹧鸪的声响。片刻后,沿江十二燧次第回应,鸟鸣声连绵二十余里。

好一个烽燧弦歌刘封拍栏长叹,如此,湘江可成铁壁,从今日起,这湘水两岸,再无盲眼之时。

春日的湘江两岸,沃野平畴,新翻的泥土散发着湿润的气息。屯田军在韩暨调度下分作三营轮作,数下军士褪去甲胄,卷起裤腿,在韩暨的指挥下分成三队,沿江展开屯垦,使长沙军既无废农,亦不弛兵。江畔新垦的梯田层层叠叠,年产量可达 30万石。

第一营的两千士卒卷起裤腿,踏入泥泞的水田。他们以曲辕犁开沟,以木耜平土,将嫩绿的秧苗分行插下。田垄间,有人哼起了南阳老家的插秧歌,其余人应和着,劳作声与歌声在江风里飘荡。

第二营的两千将士则持戈立于田埂,一面警戒四方,一面习练阵型。休憩时,他们放下兵器,接过同伴递来的秧苗,弯腰帮忙补种几行——虽不精农事,但胜在手脚麻利。

第三营暂作休整,在营中擦拭兵甲、修补农具。待五日之后,他们便将轮替换下第一营,而第一营转为战备,第二营得以歇息。如此循环,田不荒废,兵不怠惰。

建安十三年仲春,湘江两岸的晨雾中,刘封策马沿新辟的田埂缓行。湿润的江风裹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远处数千屯田军正如蚁群般在沃野上劳作——有人执耒耜翻土,有人驾牛车运肥,更远处的水渠旁,几十个赤膊军汉正喊着号子夯筑堤坝。

郡丞请看。韩暨指向一片新淤的滩涂,按新法引江水淤田,这片芦苇荡能亩产三石。

刘封正欲答话,忽见田垄间走来个年轻文吏,粗布短打上沾满泥点,手中却捧着个精巧的木盘。

属下吕乂,参见郡丞。青年拱手,木盘上刻着湘江支流的走向,几粒豆子在沟壑间滚动,若在此处开渠引水,可增溉三千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