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定都长安万世基

关于国号和称帝的议论,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在汉军高层激起阵阵涟漪后,被李信以召开“全国民生会议”的决定暂时压了下去。但另一件同样重要的事情,却被迅速提上了日程——定都。

自古以来,定都便是立国之本。一个国家的都城,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其精神与气运的象征。

随着汉军光复的疆域日益辽阔,中枢设在偏于西北的西安,已经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南京的官员主张定都金陵,以彰显占据江南鱼米之乡的正统;北平的降臣则建议还都燕京,以示天下归一,威慑关外。

一时间,各种奏疏雪片般飞往西安,引经据典,各执一词。

汉王行辕的议事厅内,气氛有些微妙。几位核心部门的主官齐聚一堂,面前的桌案上,摊开着一幅巨大的大华疆域图。

交通部长沈明首先发言,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几条粗重的线条:“汉王,从交通和后勤的角度来看,南京和北平,确实有其优势。南京扼长江之利,漕运发达,便于转运江南钱粮。北平(将京城已更名为北平)则靠近几条重要的陆路商道,便于掌控北方和关外。西安……说实话,虽然我们修了到潼关的铁路,但渭河水运不济,物资转运的成本,始终要高一些。”

沈明是个务实的人,他只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摆出最实际的问题。

民政部副部长张济也点了点头:“沈部长说的是实情。而且,江南人口稠密,物产丰饶。定都南京,朝廷的赋税收入能很快充盈起来。西安周边虽是八百里秦川,但连年战乱,人口和生产力的恢复,还需要时间。”

他们的意见,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技术官僚的想法:哪里富庶,哪里交通便利,就该把都城设在哪里。

李信静静地听着,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地图。等他们说完,他才缓缓开口:“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富庶,便利,这些都是定都的重要考量。但你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拿起一支朱笔,在西安的位置上,画了一个重重的圆圈。

“都城,首先是国家的‘心脏’和‘大脑’。它必须在一个足够安全,且能有效辐射全国的位置。”

他的笔尖从西安向四周划去:“看这里。从西安出发,向东,越过潼关,便是中原腹地;向南,沿汉水或翻越秦岭,可直达四川和湖广;向西,是河西走廊,通往西域;向北,则是广袤的漠南草原。这里是天下的十字路口!定都于此,我大军可以一日千里,迅速驰援四方。反之,若有强敌来犯,四面关隘重重,易守难攻。此乃‘关中四塞,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李信的声音不高,但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历史厚重感。

“再看南京,”他的笔锋一转,指向金陵,“偏安东南一隅,一旦中原有失,长江天险便形同虚设。历朝历得,定都金陵者,多为短命王朝,为何?因为其格局太小,只有守成之心,无进取之意!一旦安于江南的温柔富贵,便会迅速腐化,忘记天下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