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南,渭水之畔。
一片方圆数十里的区域,被列为了比内燃机研究所更为绝密的禁区。这里,就是李信钦点的“航空研究所”。
与内燃机研究所的热火朝天不同,这里显得异常安静,甚至有些萧索。除了几座巨大的、如同仓库般的工棚外,就只有一条被反复压实、长达三里的土质跑道。
工棚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马钧,这位双料侯爵,正对着一架巨大的木质骨架唉声叹气。
这架“飞机”,代号“雏鹰一号”,完全是按照李信提供的图纸建造的。它拥有一个类似于蜻蜓的细长机身,两对用上好帆布和桐油蒙皮的巨大翅膀(双翼结构),以及一个简陋的、由木头和藤条编成的飞行员座位。
在它的机头位置,安装着一台经过特殊改造的、仅有4个汽缸、重量被减轻到极致的内燃机。这台内燃机,可以爆发出惊人的25马力,驱动着一个由两片木头削成的巨大螺旋桨。
从理论上说,它的一切都符合皇帝陛下所说的“空气动力学”原理。
但问题是,它飞不起来。
“又失败了。”一名年轻的试飞员,从驾驶座上跳下来,一脸沮丧地对马钧说道,“马师傅,我们已经试了十几次了。只要速度一提起来,机头就往下栽,根本抬不起来。有两次还差点翻过去。”
马钧皱着眉头,绕着这架“雏鹰一号”走了一圈又一圈。他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了,脑子里全都是升力、推力、阻力这些复杂的概念。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他喃喃自语。
为了这个项目,格物院几乎倾尽了全力。王希总院正亲自带队,用新发明的“风洞”,对各种翼形进行了上千次测试,才最终确定了现在的机翼剖面。为了减轻重量,他们甚至用上了中空的竹子来代替部分木质结构。
可它就是飞不起来。
“也许……也许人,根本就不可能像鸟一样飞翔。”一名工匠小声地嘀咕道,立刻招来了周围人愤怒的瞪视。
失败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头。这个项目,已经耗费了近百万两白银,却连一点成功的迹象都看不到。连马钧自己,都开始怀疑,皇帝的这个想法,是不是真的太过于异想天开了。
就在众人陷入绝望之际,一阵熟悉的马蹄声,从远处传来。
李信,在周大勇和几名羽林卫的陪同下,亲自来到了这个被失败阴云笼罩的研究所。
“参见陛下!”马钧等人连忙跪下行礼。
“都起来吧。”李信翻身下马,径直走到那架“雏鹰一号”面前。他没有责备,也没有询问,只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样,仔细地检查着飞机的每一个细节。
他抚摸着光滑的机翼,检查着脆弱的尾舵,甚至亲自坐进了那个简陋的驾驶舱,感受着操纵杆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