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支撑四方:军供民用,牧兴邦固
陇右马场的账房里,萧何派来的簿记员正核对着每月的“贡献单”:
- 给北境军骑送战马五千匹,都是杂交的混血驹,能扛重甲,跑长途;
- 给关中市集送牛肉十万斤、羊肉三十万斤,腌成肉干,能存半年;
- 给巧成城送羊毛五十万斤、牛皮五千张,织成布、鞣成甲,供军民两用;
- 给润疆城送耕牛两千头,帮迁民开荒,“一头牛顶三个人,五十天能耕百亩”。
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支撑。北境的蒙恬军,骑着陇右的战马,把匈奴赶得不敢南下;关中的百姓,吃着陇右的肉,日子比以前殷实;西域的迁民,用着陇右的耕牛,把戈壁变成了良田。
赢欣来马场视察时,正赶上牧人们给马打烙印。烧红的烙铁在马臀上印出“秦”字,滋滋冒白烟。“这烙印,不只是记号,是告诉它们,是大秦的马;也告诉所有人,这马场,是大秦的根基。”赢欣对赵伯正说。
赵伯正点头,指着远处的羊群:“您看,那些羊,一半是秦羊,一半是胡羊,混在一起吃草,分不出谁是谁。人也一样,秦人和胡人一起牧牛羊、养马驹,日子久了,就都是大秦人了。”
夕阳西下,马群归圈,牛羊入栏,牧人们赶着牲口往回走。呼和哼着匈奴的牧歌,李老三用秦话应和,阿木的铜铃在风中叮当作响。草场的余晖里,二十万匹马、五十万头牛、三百万只羊,还有数不清的牧人,组成了陇右最生动的图景——这里不只是马场,是大秦畜牧业的心脏,是中原与西域交融的纽带,是“马壮、牛肥、羊欢”的盛世缩影。
风掠过“骏马碑”,带着苜蓿的清香。赵伯正知道,只要这草场常绿,这马群常奔,这牛羊常旺,大秦的铁骑就能踏遍更远的土地,大秦的百姓就能过上更暖的日子。而陇右马场,就是托举这一切的、最坚实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