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北拓牧原

剑指呼伦贝尔,筑大秦北境牧仓

章台殿的晨钟刚过,蒙恬、王翦、英布、项羽等武将已按序列阵,甲胄上的霜尘未拭——他们刚从北境、西疆赶回,手里还攥着边境舆图。

赢欣展开一张新绘的“北境全图”,红笔圈出的“呼伦贝尔”区域格外醒目,旁边用阿拉伯数字标注着“草场5000万亩、水源200处、可容牧群1000万头”,像一块诱人的璞玉,躺在大秦的北方版图上。

“父皇,众将军,”赢欣的声音透过殿内的回声,带着对北境沃土的期许,“西疆已稳,

西域渐平,如今该往北走——呼伦贝尔那片草原,是上天赐给大秦的‘牧仓’,若能拿下,天驷城的良马能翻番,百姓的肉食能管够,更能断匈奴的‘牧场根基’。”

一、北拓之利:不止于疆土,更是大秦的“衣食库”

嬴政走到地图前,指尖按在呼伦贝尔的水源标注上,目光扫过众将:“说说,这片草原,对大秦到底有多重要?”

赢欣接过话头,把北拓的价值拆解得直白又透彻,每个字都戳中大秦的需求:

1. 畜牧之利,补大秦之需:

- 天驷城现有良马80万匹、牛羊800万头,若拿下呼伦贝尔,可新增牧场200处,牧群规模能翻番(良马达160万匹、牛羊1600万头),足够供应100万大军的战马、全国百姓的肉食,再也不用依赖西域互市;

- 草原盛产“耐寒牧草”,可引种至北境军屯区,解决冬季牲畜饲料短缺的问题——去年天驷城因冬雪冻死10万头羊,若有呼伦贝尔的牧草,损失能降9成。

2. 战略之利,断匈奴之根:

- 呼伦贝尔是匈奴“左贤王部”的核心牧场,每年冬春,匈奴靠这里的牧草养精蓄锐,来年南下劫掠;

拿下此地,等于断了匈奴的“粮仓”,北境战事能减少6成;

- 从呼伦贝尔向西可连葱岭防线,向东能抵辽东,形成“西-北-东”三角防线,把匈奴困在漠北苦寒之地,再无南下之力——蒙恬的北境军团,再也不用年年寒冬守长城。

3. 民生之利,拓百姓生路:

- 润疆、关中已有5万户无田百姓,可迁移至呼伦贝尔建“牧村”,每户分草场100亩、牛羊10头,朝廷提供“牧畜保险”(若遇雪灾,官府补3成损失);

- 赢侈的商队可在草原设“牧货栈”,用中原的铁锅、彩布换牧民的皮毛、肉食,双向流通能让草原百姓快速融入大秦,比单纯靠武力征服更稳固。

二、军事部署:以稳为基,不战而屈人之兵

“既然利大于弊,就定个‘稳进’的法子。”嬴政看向蒙恬——这位北境老将,最懂与匈奴周旋的门道。

蒙恬上前一步,指着地图上的“大兴安岭”:“臣建议分三步走,半年内拿下呼伦贝尔,不伤大秦根本:

1. 第一步:扫清外围,断匈奴援军(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