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北拓牧原

3. 民生技术:让民心归附:

- 李老三的医官队带“冻疮膏”“退烧药”10万份,在牧站设“流动医馆”,免费给牧民看病;

教牧民“煮沸饮水”,减少肠道疾病——去年西疆用这法子,牧民患病率降7成;

- 扶苏派“草原学堂”100所,用简体字教牧民孩子学算术、认秦字,课本里印着“大秦牧歌”

(如“马群跑,牧草摇,大秦的天儿真叫好”),让孩子从小认“大秦”。

四、北望草原:不止是拓土,更是补憾华夏

部署定妥那日,赢欣站在咸阳城头,望着北方的天际线。

前世,呼伦贝尔长期游离在中原王朝之外,成为游牧民族的“后花园”;

今生,大秦有机会将这片沃土纳入版图,既补了华夏疆域的“北境缺憾”,又给百姓添了“衣食保障”——这比筑一百座阿房宫更有意义。

嬴政走到他身边,手里攥着一块从呼伦贝尔带回的牧草标本,绿意虽褪,却透着生机:

“你说的对,阿房宫是文明的象征,而这片草原,是文明的根基——百姓有肉吃、有衣穿,才能记住大秦的好。”

三月后,前线传来捷报:项羽的第二军团已拿下克鲁伦河,匈奴30个部落主动归附;

蒙恬在额尔古纳河接受匈奴左贤王部投降,牧民们牵着牛羊、捧着哈达,喊着“大秦万岁”;

第一批5万户移民已抵达呼伦贝尔,牧站的炊烟在草原上升起,与天驷城的马群、润疆城的麦浪,连成一片大秦的烟火。

赢欣收到蒙恬送来的“呼伦贝尔第一把牧草”时,正陪着赢泽在阿房宫工地看工匠筑墙。小家伙抓着牧草,往嘴里塞,含糊道:“爹,草……甜。”

赢欣笑着把牧草拿开,指向北方:“那是呼伦贝尔的草,将来你长大了,爹带你去看那里的马群——比天驷城的还多,跑起来像风。”

夕阳落在阿房宫的琉璃瓦上,泛着金红的光;北方的草原上,大秦的玄鸟旗正迎着风飘扬。

赢欣知道,这次北拓,不仅是为大秦添了一片牧场,更是为华夏补了一块“北境拼图”——前世的遗憾,今生用大秦的智慧、武力、民心,一点点补回来,这才是对华夏、对世界最好的交代。

而呼伦贝尔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那里的牧草,会喂大大秦的战马;

那里的牧民,会成为大秦的子民;那里的炊烟,会与咸阳、定远的烟火,一起汇成华夏文明最壮阔的“北境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