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扩种两百亩,用保温棚护着,秋天最少能收一千石麦,够丁零人吃一年了!”
律蒙拉着赵大叔的手,眼眶都红了:
“赵大叔,谢谢您!
俺们丁零人,终于不用再怕冬天没粮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以后俺们都学搭保温棚,让北境的冻土都变成良田!”
阿骨也跑过来,手里拿着刚学写的秦字:
“赵大叔,俺写了‘保温棚’‘抗寒麦’,以后俺要教部落里的小朋友,让他们也会种麦子!”
陈农官特意从咸阳赶来,看到保温棚里的麦苗,笑着说:
“赵大叔,您这法子好!墨家的预制木架+保温棚,
以后要在北境推广,让丁零、乌桓、鲜卑部落都用上,
北境就能变成大秦的‘粮仓’!”
曹平也说:
“俺们回去就改良预制木架,做得更轻便,
还能拆了重复用,以后搭保温棚,三天就能搭一座!”
四、推广谱新篇:冻土变沃土,粮安北境
接下来的日子,北境的保温棚一座接一座地搭起来。
赵大叔带着丁零人、乌桓人学搭棚,曹平的工匠队送来了更多的预制木架,
陈农官则送来更多的抗寒麦种,连匈奴归附的阿古拉,
都派人来学搭保温棚,说“要让草原上也种出麦子”。
秋天收割时,北境的抗寒麦收了整整一千五百石,比预期还多了五百石。
律蒙带着丁零人,用新收的麦子做了麦饼,送给赵大叔、曹平、董翳,
还有咸阳的嬴政。
麦饼刚出炉,香气就飘满了贝加尔湖岸边,阿骨拿着麦饼,
跑向正在搭建的新保温棚,嘴里喊着:
“明年俺们种更多麦子,让大秦的北境,再也不缺粮!”
赵大叔站在麦田边,望着金黄的麦浪,心里踏实得很——他从润疆来北境时,
只是想帮着种点麦子,没想到竟让保温棚成了北境的“宝贝”。
曹平拍着他的肩:“赵大叔,您这保温棚,比俺们的连弩车还管用,
连弩车能打仗,您这棚子能让百姓吃饱饭,都是大秦的‘功臣’!”
风掠过麦田,麦浪翻滚,保温棚的影子映在冻土上,像一个个温暖的符号。
北境的冻土,再也不是“不毛之地”,而是长满了抗寒麦的沃土;
丁零人、乌桓人、匈奴人,再也不用“逐水草而居”,
而是有了安稳的麦田和家园。
这,就是大秦二五计“粮安大秦”的意义——不是靠刀枪,
是靠老农的经验、墨家的智慧、各族的协作,让每一片土地都能长出希望,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吃上饱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