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太学招异族生:巴图考进咸阳太学,成首个匈奴太学生

呼伦贝尔的夏风卷着苜蓿香掠过草原,

巴图正帮帖木尔长老翻译大秦的“农科新令”,

远处的商队突然扬起尘土,

领队的王二举着卷明黄色文书,

扯开嗓子喊:“巴图!太学招生令到了!”

文书上的秦字烫着金边,

“大秦太学首招异族生,

凡通秦字、晓政令、懂民生者,

不论出身,皆可应试”

几个字格外醒目,

旁边还贴着匈奴文注释,

是李砚学官特意加的。

巴图攥着文书的手直发抖,

父亲留下的青铜小刀在刀鞘里发烫——

那刀刻着匈奴文“勇”,

是父亲临终前说“要懂大秦的规矩,

才能护部落安稳”时留下的。

他在双语学堂学秦字、译匈语,

帮部落写文书、对政令,

不就是为了这一刻?

“巴图,这是真的?”

帖木尔长老凑过来,

老花镜滑到鼻尖,

反复摸文书上的“太学”二字,

“咸阳的太学,

那是老秦贵族子弟才去的地方,

咱们匈奴娃也能进?”

“是真的!”

李砚学官骑着马赶来,

马背上还驮着太学的招生简章,

“陛下下旨,

太学开‘异族预科班’,

专收西域、北境归附部落的学子,

学秦律、农科、典章,

毕业后能回部落当主事,

还能进咸阳做官!”

小术律挤过来,

拽着巴图的袖子喊:“巴图哥,

你肯定能考上!

你译的文书比秦吏还工整!”

巴图摸着文书上的字,

突然想起去年帮乌梁海部落写归附申请时,

李砚说“文字是桥,

能连起草原和咸阳”——

这太学,

就是那座最宽的桥。

他把文书按在胸口:“俺要去考!

考进太学,

学真本事,

回来教更多草原娃认字!”

一、赴考之路:带草原的风,赴咸阳之约

出发前三天,

部落杀了头肥羊为巴图践行。

帖木尔长老把包着匈奴文羊皮卷的布包塞给他:

“这里面是部落的‘民生记’,

记着咱们种苜蓿、用曲辕犁的日子,

太学先生问起,

就说这是大秦和匈奴的‘共同账本’。”

李砚学官则送了套《秦律精要》,

是活字印刷的,

每页都有他画的简易插图:

“考太学不光考认字,

还要考‘民生理解’,

你把草原的事说清楚,

比背熟条文管用。”

巴图的行囊很简单:

父亲的青铜小刀、

帖木尔的羊皮卷、

李砚的课本,

还有一小袋苜蓿种子——

他想让咸阳的先生看看,

草原种出的大秦种子,

有多饱满。

驰道上的马车走了二十天,

巴图第一次见到比部落毡房还高的城墙,

咸阳的繁华让他睁大眼睛:

巧成城的工坊冒着蒸汽,

工人们正造新的播种车;

粮储库的门敞开着,

粟米堆得像小山;

街上的孩童捧着活字课本,

嘴里念着“粮安大秦”。

“这就是咸阳!”

同车的老秦学子赵括笑着说,

“太学在城中央,

先生都是博士,

还有墨家的张衡先生来讲农械!”

巴图攥紧苜蓿种子,

突然不紧张了——

咸阳的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