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则提议,第六集团军主力不应继续在德克萨斯与美军纠缠,而应留下一部兵力牵制,主力大胆向东迂回,穿越一般认为不适合大兵团机动的路易斯安那州沼泽地带,突袭密西西比河下游的重要港口新奥尔良,切断美国中部与东南部的联系,并将战火引向美国相对空虚的南部腹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柏凌锐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座椅扶手上轻轻敲击。他目光深邃,脑海中飞速推演着各种可能。这两个方案都极具风险。蒋百里的登陆作战,依赖于复杂的气象和海况,一旦登陆受挫或后续支援不力,深入敌后的部队将面临灭顶之灾。蔡锷的东路迂回,则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美军依托河网组织的层层阻击,后勤保障更是难如登天。
然而,僵持下去的风险更大。帝国的国力虽强,但同时支撑欧亚美三大战场的消耗也已接近极限。必须尽快打破北美的平衡。
沉思良久,柏凌锐猛地站起身,目光扫过指挥部内所有高级将领和参谋,声音沉稳而有力:“传我命令!”
整个指挥大厅瞬间肃静,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年轻的亲王身上。
“采纳蒋、蔡二位司令的建议,并予以整合强化。美洲战区,自即日起,转入‘巨钳’作战阶段!”
他走到巨大的北美地图前,拿起指挥棒,开始了清晰的部署:
“西线!命令蒋百里第七集团军:
一、李烈钧第十三军、张绍曾第十四军,继续于喀斯喀特山脉正面保持高强度进攻压力,佯装主力仍在,吸引并牢牢粘住潘兴的美军主力。
二、王廷桢第十五军,立即秘密向波特兰以北沿海地区集结。帝国太平洋舰队提督李垠,须全力配合,抽调‘天龙’号航母、‘龙威’号战列舰等精锐舰只,组成两栖特混舰队,务必于十五日内,运送王廷桢第十五军,在科瓦利斯以西的纽波特港附近实施强行登陆!
三、登陆成功后,王廷桢部不必急于攻城略地,应迅速建立稳固滩头阵地,然后以装甲部队为先锋,不顾一切向东猛插,穿越海岸山脉与喀斯喀特山脉之间的威拉米特河谷,直逼喀斯喀特山脉美军主防线背后的交通枢纽——塞勒姆城!与正面进攻的第十三、十四军,形成东西对进之势,将山脉中的美军彻底包围歼灭!”
指挥棒随即移向中南部的广阔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