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的早晨,潮城依旧笼罩在绵绵不绝的细雨之中。

雨水不大,却极其细密,悄无声息地浸湿了卫校的红砖墙面、操场边的芭蕉叶,以及每一个早起赶去教室的学生的肩头。

天是阴霾的的、低垂的灰白色,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和一种淡淡的、属于这个特定节日的哀思氛围。

在这个年代的潮城,清明节尚未成为法定的公众假期,学生们依然要照常上课。

詹晓阳坐在略显嘈杂的教室里,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了窗外迷蒙的雨幕。

这连绵的雨丝,像极了无数梳理不清的思绪,勾起了他心底深藏的回忆。

他想起了已经去世多年的奶奶。

在他的记忆里,奶奶是个慈祥而坚韧的农村妇女,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他这个长房长孙。

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奶奶有高血压,在一个同样下着雨的午后,她出门时不慎滑倒,从此便瘫痪在床,一躺就是好几年。

那时的詹晓阳还在上小学,詹晓阳时常守在奶奶床前,给她讲学校里的趣事,喂她喝水吃饭。

奶奶虽然身体不能动,但眼神里总是充满了对他的疼爱和期望,用含糊不清的声音叮嘱他要“用心读书,做好人”。

奶奶去世时,他哭得撕心裂肺。

往年的这个时候,只要天气允许,他们一家,还有二叔、三叔全家,都会相约一起,带着锄头、镰刀、鞭炮、纸钱和丰盛的祭品,走上蜿蜒的山路,去给奶奶扫墓、压纸(在潮汕地区称为“挂纸”,即用石头或土块将长方形的黄白色纸钱压在坟头,寓意给先人送钱、修缮房屋)。

大人们会清理坟头的杂草,添上新土,孩子们则帮忙摆放祭品。

然后,一大家子人会在墓前焚香祭拜,燃烧纸钱,燃放鞭炮,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祈福。

那种家族的凝聚感和对先人的敬畏,是刻在骨子里的传统。

然而今年,因为学业和刚刚起步的生意,他无法回去,只能在这异乡的雨中,默默寄托一份遥远的哀思。

整个上午和下午的课程,詹晓阳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窗外的雨声、对奶奶的思念、对昨日烈士墓前肃穆场景的回味,以及对未来种种计划的思虑,交织在一起,让他的思绪纷乱如麻。

他勉强集中精神听讲,但效率不高,仿佛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了一天。

下午放学后,雨依旧没有停歇的意思。

詹晓阳和汪胖子、黄朝彬等几个要好的同学都懒得再冒雨外出,便相约一起去食堂解决晚餐。

食堂里人头攒动,弥漫着饭菜的热气和雨天的潮气。

大家简单地打了饭,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着闲话,话题自然也离不开昨天的扫墓活动和即将到来的一些期待的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