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来,别客气,见者有份!”詹晓阳把袋子放在石凳中间,招呼大家自己拿。
“哇!阳哥威武!”汪胖子第一个欢呼着扑过去,抓起一包瓜子和一罐可乐。
“谢谢晓阳!”
“晓阳真好!”
大家也纷纷道谢,气氛顿时更加热络。詹晓阳特意拿了一瓶可乐,递到王大华面前:“大华,给,别客气。”
王大华有些受宠若惊,连忙双手接过,小声说:“谢……谢谢晓阳。”
“客气啥。”詹晓阳笑了笑,自己也开了一瓶可乐,在他旁边的空位上坐下。
大家一边喝着汽水,吃着零食,一边天南海北地闲聊起来。
话题从刚才的“配对”玩笑,转到了白天的课程、即将到来的月考、学校里的趣闻,以及周末的打算。
王大华起初只是安静地听着,偶尔附和着笑一笑,很少插话。
但大家并没有冷落他,班长游金彦和詹晓阳会有意无意地把话题引向他可能感兴趣的方向,或者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大华,你那手缝扣子的绝活跟谁学的?真厉害!”或者“周末回家吗?”
渐渐地,王大华紧绷的身体放松下来,话也稍微多了一点。
小主,
虽然说话还是那种慢悠悠的、带着点独特尾音的调子,但脸上的表情自然了许多,甚至还能在听到好玩的事情时,跟着大家笑出声来。
詹晓阳看着王大华慢慢融入谈话的样子,听着他熟悉又陌生的嗓音,前世的记忆碎片不由自主地翻涌上来,带着岁月的温度和淡淡的感伤。
在他的前世记忆里,眼前这个有些腼腆、被大家戏称为“华姐”的王大华,后来和他、黄朝彬,还有那个沉默寡言的“直男哥”郑世林,在江城继续上学,并且非常巧合地被分在了同一个寝室。
在那段远离家乡、在更大城市求学的日子里,四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王大华依旧是寝室里的“后勤部长”,谁的被子该拆洗了,谁的毛衣袖子磨薄了,他总是默默地帮忙缝补。
他那独特的说话方式,也成了寝室里经久不衰的模仿素材和快乐源泉。
更让詹晓阳记忆深刻的是,后来他因为一些原因,从原单位停薪留职,只身一人跑到汕城,在一家私人小诊所艰难谋生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倍感孤独和迷茫。
第一个,也是几乎唯一一个特地辗转跑去看望他、给他带去鼓励和安慰的老同学,就是王大华。
那时,王大华已经在家乡的卫生院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请了假,坐了个把小时的车,找到詹晓阳那个简陋的租住处,陪他喝了一顿酒,说了很多暖心的话。
那份雪中送炭的情谊,詹晓阳至今想起,心里仍觉得温暖。
眼前的王大华,还是那个带着稚气和羞涩的少年,是班里实际年龄偏大的“老大哥”,却因为温和甚至有些“娘气”的性格和一手好针线,被这群半大小子戏称为“华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