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之行(三)

他提出的这些条件,尤其是4折的供货价,几乎是卡在了厂长授权范围内的底线附近,既显示了己方的诚意和实力,又最大程度地为己方争取了利益空间。

厂长听完,脸色微微有些泛红,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

他每天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讨价还价的见过不少,但像眼前这个年轻人这样,思路如此清晰、条件如此精准、既有宏大愿景又有具体筹码的谈判方式,他还是第一次遇到。

这完全不像一个少年,更像一个经验老道的商业对手。

他深吸一口气,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再次将目光投向姑父,似乎在寻求最终的确认。

姑父迎着厂长的目光,沉稳而肯定地点了点头,表明全力支持詹晓阳的方案。

厂长收回目光,忽然笑了起来,笑容中带着几分感慨和赞赏,他站起身,向詹晓阳伸出手:“詹总!厉害!真是后生可畏啊!我干了这么多年销售,今天算是开眼了!别人来谈判,都是千方百计想压低首批额度,少进货、多要支持。您倒好,主动加码,要规模、要长远合作!就冲您这份魄力和诚意,这个方案,我破例同意了!”

詹晓阳也立刻起身,紧紧握住厂长的手,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感谢厂长的信任和支持!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努力把‘皮克’在潮城、在粤东的市场做大做强!”

“好!一言为定!”厂长用力地摇了摇手。

接下来的流程就顺畅多了。厂长叫来销售科长,当场拟定了一份简单的区域经销合作协议。

姑父作为签约代表,在协议上签了字。按照协议,詹晓阳他们现场支付了两万元的定金,剩余十万货款,约定好回到潮城后三天内电汇到厂里指定账户。

签完协议,支付定金后,小姨在销售科一位女业务员的陪同下,去产品陈列室挑选首批订货的鞋款和尺码。

詹晓阳、姑父和刘小惠则继续在厂长办公室喝茶,闲聊了一些市场情况和未来的合作设想。

大约半小时后,小姨拿着初步选好的货单回来了,脸上带着满意的笑容。

厂长极力挽留他们吃午饭,但被姑父以“还要赶去下一家工厂考察,时间紧张”为由婉拒了。双方再次握手道别,厂长亲自送他们到办公楼楼下。

离开“皮克”厂区,时间还早。

姑父开车,按照计划,又去了另一家“德惠”鞋厂考察。然而,到了“德惠”厂,发现这家工厂规模明显小很多,而且产品线比较单一,主要以生产基础款运动鞋为主,缺乏服装配件等产品,品牌形象和“皮克”相比也有明显差距。

詹晓阳只看了一会儿,就悄悄对姑父和小姨摇了摇头。

两人也同意他的判断。于是,他们婉拒了“德惠”厂方的进一步洽谈,客气地告辞离开。

从“德惠”厂出来,已经是中午一点多了。大家饥肠辘辘,便在路边找了一家看起来干净卫生的本地大排档吃午饭。

点好菜,等菜的时候,姑父和小姨再也忍不住,对詹晓阳刚才在“皮克”厂的谈判表现赞不绝口。

“晓阳!你今天可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姑父拍着詹晓阳的肩膀,脸上满是欣慰和骄傲,“那话说得,一句是一句!句句都在点子上!气势十足!我和你小姨刚才在旁边,都不知道该怎么插话,心里直打鼓!没想到你三两下就把厂长给拿下了!还争取到那么好的条件!”

小姨也连连点头,眼神里充满了惊叹:“是啊!晓阳,你什么时候学的这一套?跟谁学的?那厂长一开始都没把你当回事,后来被你几句话说得,眼睛都直了!最后那‘詹总’叫得,可真顺口!哈哈!”

刘小惠虽然没说话,但看着詹晓阳的眼睛里,充满了崇拜和自豪的光芒。

詹晓阳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谦虚地笑了笑,含糊地解释道:“姑父,小姨,你们过奖了。我就是来之前,多查了些资料,多想了想该怎么谈。主要还是咱们有诚意,厂长也觉得咱们有潜力。”他无法解释前世经验的来源,只能归功于准备工作充分。

饭菜上桌,地道的闽南风味,大家边吃边聊,气氛轻松愉快。都对这次晋江之行的成果感到非常满意。

吃完饭,结账离开。姑父计算了一下路程和时间:“现在快两点了。从晋江直接回潮城,大概要四个多小时。如果先送晓阳和小惠回饶城老家,再到潮城,估计得天黑透了,你们到家也太晚。要不这样,咱们不走原路,从漳州那边绕一下,走省道,虽然慢点,但可以直接把你们送到饶北家门口。怎么样?”

詹晓阳一听,这当然更好,连忙感谢:“那太好了!谢谢姑父!就是太辛苦您和小姨了!”

“没事!顺路的事!你们回家也方便!”姑父爽快地摆摆手。

于是,他们在路边一家特产店,买了一些福建特色的馅饼、铁观音茶叶等特产,准备带回家。

然后,车子启动,踏上了绕道漳州、返回饶北老家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