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起身洗了把脸,整理好衣衫和情绪,坐在书案前,写写画画,修修改改了一个时辰。
直到天色已晚,春芽掌灯,看着手中初具规模的图稿方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随即提灯出门,去前院找父亲李安。
在书房明亮的灯光下,父女二人端坐说话。
春芽将自己思考了许久的计划娓娓道来: “爹,光有粮仓囤积原料还远远不够。
女儿想着,要想让扬州城的百姓更快地认识、接受玉米。
咱们不能光卖干玉米粒,得把成品做出来,让人看得见、闻得着、吃得到。”
李安认真地听着,点点头:“春芽儿你说,爹听着。”
“首先,得建一个磨坊。
就在咱们水力充沛的地方建。
女儿画了图样,用水力带动石磨,能省下不少人力,磨出的玉米糁和玉米粉也更细腻。”
春芽边说边拿出自己画的草图。
“有了粉和糁,咱们就能开一家专门卖玉米吃食的铺子。
不光卖煮玉米棒子、玉米糊糊,还能蒸窝头、烤发糕、煎玉米饼,甚至试着用细玉米面混合白面做点心糕点……
种类多了,味道好了,大家尝到了甜头,自然就愿意买玉米回去自己做了。”
李安听着女儿条理清晰、眼光长远的计划。
眼睛越来越亮,脸上露出了欣慰而又自豪的笑容。
女儿不仅有主意,连具体的法子都想得如此周到。
他用力一拍大腿:“好!春芽儿说得好!就按你说的办!
爹全力支持你,需要怎么做,你尽管吩咐!
以后啊,爹就给你打下手,咱们父女俩一起把这玉米事业做大!”
得到父亲全力信任和支持,春芽因离别产生的阴霾被冲淡了不少。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开创事业的期待和干劲。
春芽迅速切换了身份,不再是栖迟院里那个需要谨小慎微的通房丫鬟春芽,而是李家大姑娘李春芽。
她的全部心思都扑在了那五百七十亩玉米和后续产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