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折中,一千五百文一斤。”
“一千五百文一斤!比上好稻种贵出七百文。
爹这心里……总有些不踏实。
虽说咱是皇差,可这般高价售种,官府若过问起来,会不会惹来麻烦?
说咱借皇差牟取暴利?”
李安皱紧眉头,盯着春芽看。
春芽闻言,沉吟片刻,点头道:“爹顾虑的是。
这名头是皇上给的,咱们行事更需稳妥,不能授人以柄。”
她眼眸一转,已有计较,“咱们这买卖,光有钱不行,还需有个‘理’字,得让官府点头。”
“官府点头?”李安疑惑,“如何去求这个点头?”
“不是求,是报备。”春芽从容道:
“爹,您明日就去府衙寻熟悉的经承书吏,陈明情由。
就说咱们奉旨育种,如今民间求种若渴。
为公平计,也为不致良种被富户尽数囤积,无法广布于民。
欲把良种售与有实力推广之家。
咱们拟两种法子:
一则以市价优先售与有实力推广之家;
一则对诚心种植却力不从心的农户,允许立契赊种,秋后偿还。
再将拟定的售价、赊种章程一并呈报备案。
末了,再封上些‘茶钱’,请官府体谅咱们办理皇差、推广新种的难处,予以方便。”
李安一听,豁然开朗:“妙啊!如此,咱们这高价售种就不是囤积居奇,而是‘办理皇差、择优推广’。
赊种给农户种更是‘体恤民情、广布嘉禾’的善政!
官府点了头,谁还能说半个不字?”
翌日,李安便依计而行。
果然,府衙书吏见了章程,又掂量了那份不菲的“茶钱”。
再想到李家如今的身份和背后的皇差,自是满口应承,笑着道:
“李老爷思虑周全,此乃利于推广嘉禾的好事,府衙自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