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三月一个月,李府光是现银售出的御麦种,入账了超过两千两雪花银。
还未算上赊出去的,也有好几百两银子。
李安和张氏看着账本,喜得合不拢嘴,夜里睡觉都能笑醒。
而那些批发了种子运往外地的富商,更是将种子转手卖出了二两甚至三两银子的高价。
尤其在京城,这“御麦”种竟也奇货可居,供不应求。
尝到甜头的各地粮商,到了四月份五月份还络绎不绝地赶来扬州求购。
对此,李府一律对外婉言谢绝:“对不住各位,今年的种粮已下地,实在没有富余。
诸位若还想买,且等六月新粮打下,再来看看吧。”
没能赶上这波的人只得悻悻而归,心里盘算着,下半年定要早早前来,绝不能错过这桩稳赚不赔的买卖。
三月十五日,殿试在紫禁城皇极殿举行。
久不视朝、潜心修玄的嘉靖皇帝亲临主持。
嘉靖帝中后期虽怠政,但殿试作为国家抡才大典。
他通常仍会亲自主持,以示对科举取士的最终控制权。
林景衡因会试排名第十二,位置被安排在了大殿中后列。
这样的安排未必没有保守派的手笔。
他们无法在考试成绩上动手脚,便试图利用排序和位置,来减少这个风头正劲、又明显属于清流派的年轻人,可以在皇帝面前露脸和得赏识的机会。
意图压一压他的气势,最好让他只得个中等名次,外放做个闲职,以免其日后成为心腹大患。
殿试策问紧扣时政,涉及漕运、盐务、水利、农桑等实务。
林景衡凝神静气,结合扬州救灾的切身体验,引经据典,析理透彻,所提对策皆切实可行,文采斐然又充满务实精神。
他的答卷在一众或空泛迂阔,或保守陈旧的答卷中显得格外出挑。
嘉靖帝高坐龙椅,半阖着眼,似在养神,实则将台下众生的表现尽收眼底。
当内阁大学士读卷官依次唱读前十名考生的策论要点时,他只是微微颔首,未置一词。
直到听到林景衡的答卷内容,特别是其中关于利用新粮种、优化仓储转运以应对灾荒的论述时。
昏昏欲睡的嘉靖帝忽然睁开了眼。
他对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并没有多少印象。
但是这“御麦”解困之功,果断赈灾之能,还有那个独特的御麦饴糖却让他记忆犹新,至今还记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