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溪看着自己的成绩单,手指轻轻划过“年级第二十八”的字样,心里也沉甸甸的。她想起这两周的努力——每天早读背历史,午休和小组一起刷题,晚上熬夜整理错题,可进步却只有四名,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江翊看出了大家的低落,把四人的成绩单都拿过来,平铺在桌上,然后拿出笔,一道题一道题地分析:“我们先看错题分布。林溪,你历史最后一道题扣了三分,是因为知识点记不全,其他题都没错,说明基础没问题,只是细节没掌握;知行,你历史错的都是选择题,时间线记混了,这是老问题,我们接下来换个方法记,比如用表格对比;晓晓,你政治选择题错的都是‘权利与义务’的易混题,下次我们专门针对这个点刷题。”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温和:“进步慢不代表没进步。林溪上次第七十七名,这次第二十八名,两次加起来进步了四十九名;知行地理从六十多到七十八,这是很大的突破;晓晓地理终于及格了,这也是进步。我们不能只看单次的名次,要看整体的趋势。”
陆知行抬起头,挠了挠头:“好像也是……我地理之前从来没及格过,这次考了七十八,确实还行。”
苏晓晓也坐直了身子:“对啊!我之前地理总考五十多分,这次及格了,下次再努努力,说不定能考到八十分!”
林溪看着江翊在成绩单上圈出的“进步点”,心里的失落慢慢散了。她想起第一次模考后,自己连“近代化探索”的顺序都记不住,现在却能完整答出大题;想起陆知行之前连等高线都不会判读,现在却能教她做题;想起苏晓晓之前看到气候图就头疼,现在却能准确判断类型——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进步,只是被“名次进步慢”的焦虑掩盖了。
“江翊说得对,”林溪合上成绩单,语气重新变得坚定,“我们不能急,一步一步来。下次模考之前,我们针对这次的错题,再制定新的复习计划,肯定能进步更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天午休,“补差小组”临时召开了“复盘会”。江翊把四人的错题都整理出来,分类统计:历史主要是时间线和细节知识点,地理是综合题的答题逻辑,政治是易混概念。
“接下来两周,我们调整复习重点,”江翊拿出笔,在纸上写着,“林溪负责补充历史细节知识点,比如‘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联’;知行重点记历史时间线,我们用‘事件+年份+关键词’的表格来记;晓晓集中刷政治‘权利与义务’的选择题,我帮你整理易混点对比表;我负责整理地理综合题的答题模板,比如‘气候类型影响农业的答题思路’。”
陆知行立刻响应:“没问题!这次我一定把历史时间线记牢,再也不搞混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年份了!”
苏晓晓也点点头:“我每天刷十道政治选择题,争取下次只错一道!”
林溪看着大家重新振作的样子,心里又充满了干劲。她拿出历史笔记本,在“新文化运动”那一页补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从‘民主科学’转向‘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思想基础。”——这是她刚才特意问老师的,也是这次历史大题漏的得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