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三(舆情简报首月):预付定金1000元,尾款1000元已到账。成本:技术开发(张涛主导)约30人时,沟通与报告撰写(王哲、李壮)约20人时。利润率显着提升,且建立初步服务模式。”
“现有资金总额:1500(初始项目)+300 + 2000 = 3800元。”
数字的累加,具象化地展示了团队向目标迈进的每一步。这些数字,如同砌筑高台的砖石,虽然每一块都看似不大,但垒砌起来,便构成了通往下一个台阶的坚实基础。
· 对王哲而言:资金积累是迈向实盘的第一步,是理想照进现实的关键转化。他从中学习的,不仅仅是赚钱的技巧,更是项目筛选、风险控制、价值定价和客户管理的初步经验。他的角色,进一步从团队内部协调者,向外部的“商业开拓者”延伸。
· 对张涛而言:这些项目迫使他将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现实场景,而不仅仅是金融数据。解决公众号反爬问题、尝试简单的文本情感分析,都拓宽了他的技术视野。他看到自己写的代码能直接产生商业价值,这种正向反馈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和成就感。
· 对李壮而言:他从最初单纯对金钱的兴奋,逐渐体会到“信誉”和“长期合作”的价值。拒绝电商项目让他看到了王哲的底线,舆情项目的成功则让他明白,靠谱的口碑和过硬的服务才是持续赚钱的硬道理。他的沟通能力在项目对接中得到了实际锻炼。
· 对团队整体:通过共同完成几个不同类型的项目,团队的协作流程更加顺畅,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增强。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一个既能积累资金,又能锻炼核心能力的可持续路径,团队凝聚力在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这最初的几千元资金积累,充满了某种“原始”的意味。它不仅仅是货币的积累,更是经验、信誉和商业模式雏形的“原始积累”。团队像早期的探险家,在未知的商业海域中,小心翼翼地避开暗礁(风险项目),寻找着富饶的岛屿(优质项目)。每一分钱都凝结着汗水与智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团队意志和商业嗅觉最为深刻的淬炼。
当资金总额突破四千元时,王哲在笔记本上摘抄了《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的句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对张涛和李壮说:“咱们现在做的,就是‘累土’的活儿。别看每一单不大,但只要方向对,坚持下去,就有希望建成我们自己的‘高台’。”这句古老的智慧,为眼下略显枯燥的积累过程,赋予了深远的意义和坚持的耐心。
夜幕降临,307宿舍的灯还亮着。电脑屏幕上,是刚刚完成的第二份舆情周报,比第一份更加精致。王哲合上记录着收支的笔记本,封面上“资金积累计划”几个字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目标尚未完全达成,但路径已经清晰,步伐愈发稳健。
他望向窗外繁星点点的夜空,心中盘算着:距离五千元的目标还差一步之遥。模拟盘决赛即将落幕,真正的征途,很快就要开始了。下一个项目会在哪里?实盘的大门后,又将是怎样的世界?所有这些问号,都化作了眼中愈发坚定的光芒。积累,是为了更好的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