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的镇定给了张涛方向。他深吸一口气,停止无谓的敲打,熟练地打开终端,输入命令。几十秒后,数据流恢复,仪表盘重新跳动起来。这个小插曲,反而意外地展示了团队对系统架构的理解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
演示开始时是高度紧张,进程卡死时是心惊肉跳的挫败感,而顺利恢复后,团队则体验到一种劫后余生般的松弛和信心增长。最终,当王哲做完充满激情的总结陈述,会议室里响起了真诚的掌声。那位研究生学长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赞赏了团队在故障面前的表现和清晰的商业逻辑。一种混合了巨大 relief(解脱)、自豪和疲惫的复杂情感,在四人之间无声地流淌。
这场内部演示,如同一面真实的“镜子”,清晰地照出了团队的优势与短板,促使他们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和调整。它更是一个小小的“熔炉”,将技术、商业、演讲和临场应变能力熔于一炉进行淬炼,烧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粗糙的呈现,锻造出更接近成熟的团队形态和产品理念。
· 对团队整体:是一次极其宝贵的全真模拟,暴露问题、磨合流程、提升信心,完成了从“幕后研发”到“台前展示”的关键一步。
· 对王哲:锻炼了其作为主讲人和团队协调者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压力下的应变和控场能力。
· 对李壮:学会了如何将激情与事实结合,控制表达节奏,使其感染力更具说服力。
· 对苏小蕊:开始尝试将深奥的技术逻辑转化为商业语言,理解了沟通中“受众导向”的重要性。
· 对张涛:突破了当众表达的技术恐惧,体验了小型危机被成功化解的过程,技术自信之外增添了临场自信。
演示结束后,王哲对大家说:“《礼记·中庸》里讲:‘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次内部演示,就是我们‘豫’的过程。充分准备(豫),才能让我们在真正的机会面前站稳(立)。今天发现的问题,就是明天避免失败的宝贵财富。”
王哲对演示结构的调整,是一次典型的叙事重构,将零散的功能说明整合为一条清晰的价值主张链条。他引导团队成员从技术思维转向用户思维,从数据堆砌转向故事叙述,最终目标是实现有效沟通和价值传递。
内部演示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模拟评委提出的中肯建议被详细记录,演示文稿和讲稿根据反馈进行了又一轮精细打磨。团队的氛围悄然改变,少了几分忐忑,多了几分沉稳的自信。他们知道,真正的舞台即将拉开帷幕。经过这次内部“熔炉”的锤炼,他们仿佛将一块粗糙的矿石初步锻造成了具备雏形的钢坯,虽然仍需千锤百炼,但已经具备了迎接更猛烈敲打的韧性。下一步,就是将“瞬忆”的故事,讲给更广阔的世界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