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对话

谢安吃了早餐,按约定的时间 ,走进药厂的会议室,蒋洛晗在门外等他

一个JC在门口守着,4个领导,2个记录员坐在桌子前,中间为头的50岁左右,不怒自威,气场十足。

谢安的外表和年龄,让坐在中间的领导眼前一亮,脸上的表情似乎缓和了不少。他转过头去,吩咐边上的副手核对法人真实性。这也给了谢安适应气氛,长舒一口气,说道:“领导,我是锦鲤的法人,100%实控人。”

领导点了点头,见过许多衣冠楚楚的精英,也和很多牛鬼蛇神交锋过,这种小孩当老板的情况,他还大姑娘上轿,头一次。扫了一眼法人资料,整理思路,他开始提问。

“为什么限量供应?”

“不限量,药都进入了中间贩子的手里,赚取暴利,真正需要的人买不到。”

谢安说这话的时候,眼神很清澈,一点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欲盖弥彰的样子。

真正有水平的领导,在疫情期间,能看到这个问题。看到了,不代表能解决,在暴利面前,中间贩子有的是办法。

谢安不是空口说白话,他拿出了一张报表。

数据说明,锦鲤的出货量每天都在增加,没断过哪个医药批发商的货,只是限量,而且医药公司批发客户数量增加了63家。

药品是特殊商品,销售渠道和普通商品不同,主要两种销售方式:一种,需要先卖给各地医药公司,再由医药公司卖给药店诊所;另一种,药厂直接给医院送货。不管哪种,都有账期,不过锦鲤现在很强势,要求现金结算。

领导接过谢安递来的报表,不置可否,又问:“为什么在疫情前提价?”

“我和生产基地签了长期合同,原料采购价每年都上涨5%,几年就翻倍。不提价,亏本经营不可能长久;另外,经济的腾飞,也要让中药种植户得到实惠。这些都是在半年前开始做的,那时板蓝根产业没人看好。”

“板蓝根让你一个厂垄断了,其他厂还怎么生存下去?”

“专业分工,是中医药产业的必然趋势。雅培,葛兰素史克,鼎普最早都是从单品第一开始,迈向全球。不统一国内市场,就没实力走向世界。”

在谢安的角度来看,不在国内做大,就不能在国际上做强。至于主管部门懂不懂这个道理,不是自己能把握的。

仅凭这几点,调查组是无法让锦鲤自证其罪的,锦鲤能赶上这一波红利,是眼光长远。

前天,郑佳宜拜访龚区长。龚区长说,锦鲤是麓山区的明星企业,应当接受调查,经得起调查。

经不起调查的只有税务问题,很多企业都倒在这个问题上,但锦鲤不会。一开始,谢安就亲自把关,不少一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