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之下,林小满深知,绝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主动破局。她将目光投向了“魁首”称号带来的巨大声望资源。名声是一把双刃剑,若能善加利用,亦可化为护身符和前进的阶梯。
她采取了几个措施:
第一,高调展示,以正视听。她不仅将魁首匾额悬挂在明处,还将评鉴的嘉奖文书誊抄了一份,装裱起来挂在店内,公开接受监督。对于流言,她不急于争辩,而是更加严格地把控产品质量,坚持“明厨亮灶”,让顾客亲眼见证点心的制作过程,用事实说话。
第二,借势营销,巩固客源。她推出“魁首限定套餐”,将“百花烧卖”与几样经典点心组合,限量供应,进一步制造话题和稀缺性。同时,加强与那些真正欣赏她手艺的老主顾、特别是像那位翰林编修等有清誉的文士的联系,通过他们的口碑,影响更多的中高端客源,形成稳定的支持群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三,未雨绸缪,谋划未来。她开始秘密让石猛物色汴京其他合适地段的小铺面,作为未来可能开设分店或应对不测的备用基地。她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力,稳住了阵脚。但林小满明白,这仍是治标不治本。只要“八珍楼”这座大山压在头顶,她就永远无法真正安心。
转机,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降临。
当时,铺子里客人不多,林小满正在后院查看新到的一批面粉的质量。一位穿着朴素、举止沉稳的中年男子,撑着油纸伞走了进来,点名要见林小满。
石猛警惕地打量着他,见其不像歹人,便通报了林小满。
男子见到林小满,拱手一礼,递上一份名帖,低声道:“林姑娘,鄙人姓周,乃城南‘济丰粮行’的东家。冒昧打扰,是有笔生意想与姑娘谈谈。”
“济丰粮行?”林小满心中一动,这是汴京一家信誉颇佳的中等规模粮行,以货真价实着称,但与“林记”素无往来。
“周东家请讲。”林小满客气道。
周东家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不瞒姑娘,敝号主要做的是江南漕粮的生意,与城中几家大酒楼并无太深瓜葛。近日听闻姑娘铺子声名鹊起,却似乎在原料采买上……偶有掣肘?”他话说得含蓄,但意思很明显,知道“林记”在供应链上被“八珍楼”打压。
林小满不动声色:“周东家消息灵通。不知有何指教?”
周东家正色道:“指教不敢当。敝号欣赏姑娘的为人和手艺,愿以公道价格,为‘林记’稳定供应优质米面粮油,并可签订独家契约,保证货源清晰,绝无后患。”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补充道,“另外,敝号在城南码头有自己的仓廪和渠道,或可助姑娘……拓宽些进货的门路,比如,一些江南特有的时令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