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谢过周先生,并灵机一动,委托他一件事:“周先生,可否请您和您的朋友们,在坊间茶肆,多讲讲咱们汴京的节气习俗,尤其是这清明时节的饮食文化?比如,这艾草青团,有何来历,有何寓意?”她希望借助民间舆论,先为她的“节气限定”概念造势,抢占文化制高点。周先生欣然应允。
素宴之日,终于到来。“八珍楼”总店张灯结彩,宾客云集,皆是汴京有头有脸的人物。苏清远一身锦袍,满面春风,亲自在门口迎客,见到一身素雅布衣、只带着石猛前来的林小满,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随即换上虚伪的笑容:“林姑娘大驾光临,蓬荜生辉,快请进!”
宴席设于“八珍楼”顶层的“赏心轩”,布置极尽奢华。受邀的评委和嘉宾已依次落座,交头接耳,气氛热烈。林小满被引至末座,位置偏僻,显然是有意轻慢。她并不在意,静心观察。只见席面中央,已摆满“八珍楼”制作的各色素点,造型逼真,有“素红烧肉”、“素糖醋鱼”、“素佛跳墙”等,色泽鲜艳,几可乱真,引得众人啧啧称奇。一位身着灰色僧衣、面容肃穆的老师太端坐一旁,想必就是那位静心庵的掌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清远得意洋洋地介绍:“诸位,今日素宴,有幸请得静心庵慧明师太,展示其绝艺‘仿荤素宴’,旨在探讨素菜技艺之巅峰!素菜之妙,在于形神兼备,以素拟荤,可谓巧夺天工!”一番话,将“仿荤”拔高到了素菜的最高境界。
评委们品尝后,纷纷盛赞技艺高超。轮到林小满呈上点心时,众人的目光都带着几分审视与好奇,甚至不乏等着看笑话的意味。毕竟,“林记”虽有名气,但在这“八珍楼”的主场,面对慧明师太这等高手,一个市井丫头能拿出什么像样的东西?
林小满不慌不忙,让石猛将食盒捧上。食盒打开,没有炫目的造型,没有逼真的仿荤,只有一盘碧绿如玉、热气腾腾、散发着清新草木香的艾草青团,旁边附着一张小笺,上书:“清明时令,艾草青团。取天地清气,品春之本味。”
这朴素无华的点心,与满桌的“仿荤大菜”形成了鲜明对比。席间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有人失望,有人不解,有人嗤笑。
苏清远眼中讥诮之意更浓,故作惊讶道:“林姑娘,这便是贵店的‘素点’?未免……太过简朴了吧?素菜之艺,岂是这般儿戏?”
林小满站起身,面向众人,声音清朗,不卑不亢:“苏少东家谬矣。素之真味,不在形似荤腥,而在顺应天时,取法自然。清明时节,艾草初萌,取其嫩叶汁液入食,乃古人顺应节气、养生防病的智慧。这青团,馅料或咸或甜,皆取时鲜,意在品味春日的生机与清新。仿荤虽巧,终是刻意;本味虽朴,方得真趣。素菜之境,当以清、淡、真、鲜为上,而非以假乱真,迷失本心。”
她这番话,立意高远,直指“仿荤”技艺的局限,阐述了截然不同的素食美学观,令在场不少有识之士陷入沉思。那位一直沉默的慧明师太,闻言也微微抬眼,看了林小满一眼,目光中闪过一丝讶异。
此时,评委们开始品尝青团。初入口,艾草的清香瞬间征服了味蕾,软糯的外皮与或鲜咸或微甜的馅料完美融合,口感层次丰富,吃完后齿颊留香,毫无油腻负担,与之前那些味道浓重、吃多了易腻的“仿荤菜”形成了强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