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国宴设于王宫正殿,极尽奢华。赵琰与林小满依礼出席。高显的目光几乎立刻锁定在林小满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探究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冷厉。宴席间,宾主尽欢,歌舞升平,但暗地里的交锋已然开始。
酒过三巡,高显果然发难。他举杯向车师国王敬酒,话锋却转向林小满,语气看似客气,却绵里藏针:“久闻林夫人在西域开创安和堂,授业惠民,医术通神,令人钦佩。本官此番奉陛下旨意,特来延请夫人回京,为太后娘娘调理凤体。太后乃国母,凤体安康关乎国运,想必夫人定会以国事为重,即刻随使团返京吧?”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于林小满。
林小满从容起身,微微一礼,声音清朗平和:“高大人谬赞。民妇略通岐黄,蒙车师国王陛下信赖,开设安和堂,所为者,不过是将中原医食之理与西域风物结合,略尽绵力,解百姓疾苦,促两地和睦。此乃民以食为天之微末实践,不敢称功。太后娘娘凤体违和,民妇身为医者,自当尽心。然,”她话锋一转,“医道关乎性命,最重食以安为先,安以技为本。西域与中原,水土迥异,人体质不同,用药膳食疗亦大有区别。民妇久居西域,对中原贵人体质近来变化恐有生疏,若贸然施治,恐有差池,非但无益,反可能贻误病情。故请大人允准,容民妇稍作准备,详细研读太后脉案及日常饮食录,斟酌稳妥方剂,并待安和堂诸事交接有序,使技艺传承不致中断(技以传为恒),再行赴京,方为万全之策。此非推诿,实为对太后凤体、对陛下圣意负责之举。”
一番话,不卑不亢,句句在理,字字紧扣“四为”根本,既表达了愿意效劳的态度,又合情合理地提出了延迟启程的条件,将难题抛回给了高显。若高显强逼,便是罔顾太后安危,不通人情事理。
小主,
车师国王闻言,亦点头附和:“林夫人所言极是。医道精深,确需谨慎。夫人于我国中,活人无数,功德无量,此番若能惠及天朝太后,亦是两国佳话。所需脉案资料,本王可即刻遣使向天朝请取。交接事宜,本王亦会派人协助,绝不耽误夫人正事。”
高显眼中闪过一丝阴霾,显然没料到林小满如此应对得体,更没想到车师国王会出面回护。他干笑两声:“夫人考虑周详,自是应当。既然如此,本官便静候佳音。想必以夫人之能,研读脉案、交接事务,无需太久吧?” 他仍在施压,设定模糊期限。
“大人放心,民妇自当尽力。”林小满淡然应道,不着痕迹。
第一回合交锋,林小满凭借“四为”理念和从容应对,勉强稳住阵脚。但高显显然不会善罢甘休。
次日,高显便以“关心安和堂,领略西域风情”为名,提出要参观安和堂。赵琰与林小满心知这是探查虚实,却无法拒绝,只得精心准备。
安和堂内,学员井然有序,或辨识药材,或切磋厨艺,或记录医案,充满务实向学的氛围。林小满亲自引导讲解,从药材库房的严格管理,到药膳厨房的卫生标准,再到学员如何将食安理念带回部落,处处体现着“四为”的实践。高显看似随意观察,问题却十分刁钻,时而询问药材来源是否涉及禁运品,时而“关心”学员中是否有“来历不明”者,时而又对传授技艺“惠及外邦”表示“担忧”,句句暗藏机锋。
林小满均以“食材药性为本,安全规程为要,教学记录可查,所学皆为济世救人,无分疆域”等理念一一化解,滴水不漏。参观结束时,高显面对满院学员敬仰的目光和闻讯赶来感谢林小满救治的民众,脸色略显阴沉,显然未找到预期的破绽。
然而,高显的杀招并未结束。当日下午,他便在馆驿设下“私宴”,单独邀请赵琰与林小满,美其名曰“叙叙乡情”。这无疑是场鸿门宴。
宴席之上,高显屏退左右,终于图穷匕见。他先假意感慨朝局不易,新帝操劳,太后病重,言语间暗示赵琰若能“识时务”,携林小满“主动”归京,交出某些“可能引起误会的旧物”(暗指琉璃珠及相关证据),高家必在圣前美言,保他们富贵平安。甚至隐晦威胁,若执迷不悟,恐祸及仍在京中的旧部与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