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奸常贵的离奇溺亡,如同一盆冰水,浇灭了刚刚因送走弟子、播撒希望而生出的些许暖意,也让“五味居”内的气氛降至冰点。灭口!而且是在他们即将收网的瞬间!这无疑表明,潜伏的敌人不仅存在,而且行动果决狠辣,组织严密,对庄内动向几乎了如指掌。那块从常贵手中发现的、属于学子服饰的布料碎片,更是将疑云引向了剩余的学生群体,信任的基石摇摇欲坠。
“清理现场,对外宣称常贵失足落水。暗中彻查所有学子的衣物,尤其是近期有无破损或丢失!加强所有人员管控,无令不得随意走动!”赵琰面沉似水,下达命令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敌暗我明,每一步都如同在深渊边缘行走,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庄内顿时风声鹤唳,剩余的学子们被限制了活动范围,虽未明言,但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猜疑,让这些年轻的面庞上也染上了不安。林小满心中不忍,却知这是必要之举。她更加专注于对李墩的后续治疗和阿卯的教导,将担忧化为行动,稳住核心。
与此同时,那九名如同蒲公英种子般飘向四方的弟子,他们的安危与动向,也牵动着赵琰和林小满的心。通过“守火人”和秦义早年布下的隐秘信息渠道,断断续续的消息开始传回:
前往金陵的张诚,凭借沉稳的性格和扎实的功底,在一位对药膳感兴趣的致仕老翰林帮助下,于秦淮河畔开了一间小小的“养慎斋”。他不急于求成,先从几道调理脾胃、安神补气的精致药膳点心入手,口感与功效俱佳,渐渐在文人雅士中小有名气。他谨记师训,每道菜品皆标明所用药材性情及禁忌,宣扬“食补胜于药补,然需因人而异”之理,初步将“食安”理念带入金陵上层圈子。
落脚扬州的李芸娘,发挥其亲和力,在繁华的东关街租下一个摊位,专卖“五味茶汤”和“安神茯苓糕”。她笑容甜美,童叟无欺,不仅卖吃食,更耐心向来往脚夫、妇孺讲解不同体质宜饮用何种茶汤,如何辨识食材新鲜度。她的摊位很快成了街坊邻里歇脚、闲聊、甚至请教小毛小病的地方,“芸娘茶摊”的名声不胫而走,将“民以食为天”的朴素道理播撒于市井之间。
奔赴北地的王石头,历尽艰辛抵达边关重镇,通过旧部关系见到守将。他并未空谈理念,而是实地考察军士饮食,用当地廉价的豆类、肉干、干菜,结合药性,研制出数种耐储存、易携带、能快速补充体力的“行军能量丸”和“驱寒汤料包”。在一次小规模冲突后,伤员饮用他的汤料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往常,引起了守将的重视,开始小范围试用。王石头以实效说话,默默践行着“安以技为本”。
其他弟子也各展所长,有的在运河码头帮厨,潜移默化地改善劳工饮食卫生;有的被小镇医馆聘为药膳师傅,将食疗融入日常诊疗……
这些零星的、却充满生机的反馈,如同黑夜中的点点星火,给困守孤庄的赵琰和林小满带来了莫大的慰藉和力量。他们的理念,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悄然生根发芽。
然而,“五味居”本庄的形势却愈发危急。石坚带回确凿消息:那伙“茶商”已与本地一股受幽冥火操控的水匪勾结,人数增至近百,正在大量采购火油、弓弩,并频繁窥探庄园周边地形,进攻意图已昭然若揭!更令人心惊的是,高党密探的活动也更加频繁,似乎想在幽冥火动手之前或之后,趁乱达成某种目的。
“不能再坐以待毙!”赵琰在紧急会议上决断,“庄园虽经加固,但并非堡垒,敌众我寡,死守必破。必须主动出击,或……战略性转移!”
“转移?去何处?”秦义忧心忡忡,“周边通道恐已被监视。”
“我们之前规划的备用撤离点‘翠微谷’。”赵琰指向地图上一处隐蔽的山谷,“那里易守难攻,且有暗道通往外界。但撤离前,必须挫敌锐气,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