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邵教员的立威

邵明珠每问一个问题,台下将领们的脸色就茫然一分。 他们打过很多大仗,但大多是“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后勤保障很多时候是靠“就地筹措”和“人民群众小推车”,大兵团行动也常常是“大概方向对,各部队自己想办法”。如此精细、复杂、如同精密仪器般的后勤和大兵团协同问题,完全超出了他们现有的认知范畴。

教室里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只有烟雾还在缭绕。

最后,邵明珠看着台下这些曾经叱咤风云、此刻却像小学生一样懵懂的老将军们,用沉稳而有力的声音总结道:

“各位老首长,我不是在否定过去的经验。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各位过去的英勇奋战,才为我们赢得了今天能够坐下来,系统学习、研究未来战争规律的机会。”

“但是,未来的战争,已经不再是大队冲锋、猛打猛冲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时代了。”

“它要求我们的指挥员,既要有关键时刻亮剑的勇气和决心,更要有驾驭现代技术兵器、组织复杂协同、管理庞大后勤的精细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头脑和能力!”

“我们过去靠勇敢和牺牲赢得了胜利,但未来,我们必须既勇敢,又专业,才能继续赢得胜利,并且是以更小的代价赢得胜利!”

“这,就是学院开设这些课程的意义,也是我和各位一起需要努力学习、研究和突破的方向!”

邵明珠的话音落下,教室里依旧安静。 但这一次的安静,与之前的嘈杂和不服气截然不同。这是一种被新知识、新观念所冲击、所震撼后的沉思。李云龙、丁伟、孔捷等人脸上的表情,也从最初的懵逼、茫然,逐渐变得凝重和认真起来。

他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战争形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们这些“老革命”,确实遇到了“新问题”。这个年轻的邵教员肚子里,装的或许不是他们想象中的“运气”或“背景”,而是一套他们完全陌生、却又似乎代表着未来方向的、实实在在的“硬本事”。

这堂课的“降维打击”,成功地在这群骄兵悍将的心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也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下节课是常乃超的《论苏德战场上的库尔斯克战役》。常乃超穿着整洁的军装,戴着眼镜,站在讲台上,试图用尽量客观、学术的语言,分析这场二战中规模空前的坦克大战。

“……由此可见,德军在‘堡垒’行动中,企图通过南北两翼的钳形攻势,合围并消灭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主力。然而,苏军依托精心构筑的纵深防御体系,尤其是大规模的反坦克支撑点和雷场,消耗了德军的装甲突击力量……”

常乃超讲得很认真,引用了不少数据和地图。但台下的气氛,却有些微妙。

李云龙斜靠在椅子上,手里把玩着一支铅笔,脸上带着一种毫不掩饰的不耐烦和轻蔑。他对这个曾经的“手下败将”来讲课,心里是一百个不服气。

当常乃超讲到苏军如何层层阻击、消耗德军时,李云龙终于忍不住了,他把铅笔往桌上一扔,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周围人听见,嘟囔了一句:

“扯淡……这他娘的跟老子当年在平安县城打山本特工队有啥区别?不就是修工事,埋地雷,然后集中火力揍他狗日的吗?绕来绕去,故弄玄虚 !”

他这话声音虽轻,但在安静的教室里却格外刺耳。常乃超的脸色微微一变,但还是强忍着,继续讲课。

坐在李云龙旁边的丁伟,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非但没劝阻,反而用一种“学术探讨”的语气,声音不高不低地接话,恰好能让前排的几位听到:

“老李,你这么说就片面了。人常教员讲的是大兵团、多兵种的阵地防御战,跟你那一个团打县城,规模和技术含量能一样吗?不过话说回来,咱们在华东打的那些大仗,比如孟良崮,那也是硬碰硬的阵地攻防,也没见这么多花里胡哨的名词啊 ?”

丁伟这话,看似“纠正”李云龙,实则是“火上浇油”,把“咱们”的战例抬了出来,无形中贬低了常乃超所讲的“洋战例”。

果然,丁伟话音刚落,一位来自三野的陈军长忍不住开口了,语气带着些不服:

“哎!丁军长!你这话我可不爱听!要论大兵团作战,我们三野在淮海战场上吃掉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那才是真正的大纵深包围歼灭战!那规模,那战果,一点不比他这什么库尔斯克差 !”

另一位四野的张军长一听,也不干了,嗓门洪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