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新改造的过程异常艰辛。张伟连续三天熬夜修改程序;孙宇重新计算热场分布;毛蛋带着王小虎改造加热单元。有次调试时短路起火,差点把实验台烧了;还有次程序出错,加热单元一直升温,差点酿成事故。但每次失败后,大家都会一起分析原因,从头再来。
渐渐地,陈遇发现团队合作的力量。那些独自钻研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大家的讨论中往往能找到思路。孙宇严谨的数学推导,张伟巧妙的编程实现,毛蛋的实践经验,甚至王小虎的动手能力,都成为了项目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的那天,306宿舍迎来了惊喜:陈遇数学90分,物理95分;孙宇全科95以上;张伟除了语文都在90分以上;就连王小虎也全部及格,数学破天荒考了78分。
兄弟们!我爸说只要及格就奖励新钓竿!王小虎兴奋地大喊。
张伟推推眼镜:根据数据统计,我们宿舍平均分比期中提高了12.3分。
孙宇补充:这说明团队学习确实有效。
陈遇感慨: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自己为什么学习。
傍晚,五人站在技校实验室里,看着那台简陋的预氧化装置。毛蛋突然说:虽然咱们离真正做出碳布还差得远,但这个过程……挺有意思的。
王小虎点头:是啊,以前觉得学习没用,现在发现还能用来做这么酷的东西!
张伟已经打开电脑:我正在写2.0版本的程序,加入自适应控制算法。
孙宇拿出笔记本:这是下一步的优化方案……
陈遇看着伙伴们,忽然觉得重生最大的意义不是预知未来,而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懂得了学习和合作的重要性。
明年,陈遇突然说,我们一起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吧。
好主意!张伟第一个响应,我可以做控制系统。
孙宇推推眼镜:我负责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
王小虎挠头:那我……我负责加工制作!
毛蛋大笑:我就当技术顾问!
夜深了,陈遇在日记本上写下新的感悟:
今日方知,所谓卡脖子,卡的不是技术,而是人才。若无扎实根基,纵知未来方向亦无从下手。幸得挚友相伴,方明学问真谛。重活一世,最大的幸运不是预知碳布之重,而是醒悟基础之要,更得同行之人。
合上日记,他翻开孙宇借他的《高等数学》。宿舍里,张伟的键盘声、孙宇的翻书声、王小虎的鼾声交织成特殊的夜曲。窗外,冬雪悄然落下,实验室里那台自制的预氧化装置静静立着,虽然简陋,却承载着五个年轻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