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吗?苏老师递过奶茶,我大一时也怀疑过自己。直到导师告诉我——她指着窗外的星空,创新不是一直向前跑,有时需要停下来思考方向。
这个夜晚,师生聊到很晚。从材料学到教育理念,从科技创新到人生选择。临走时,苏老师说:记住,高中不是初中的简单延续,而是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
第二天,陈遇宣布科技社改革:不再单纯传授技术,而是开展问题导向式研究。第一个课题就让所有人惊讶:如何用科技解决校园垃圾分类?
太俗了吧?有社员抱怨。
但很真实。莉莉展示调研数据,我校日均产生垃圾200公斤,分类正确率仅37%。
王小虎来了精神:可以做智能分类桶!
孙宇立即计算成本:需要图像识别和机械传动装置。
张伟已经开始编程:我用开源代码改个识别算法。
项目推进困难重重。机械组做的第一代分类桶把塑料瓶压扁了,电路组设计的传感器在雨天短路,编程组的算法把饭盒识别成了金属。
最困难的时刻,陈遇带着社员回到初中部创新工坊。看着墙上那些稚嫩的设计图,他突然说:知道我们第一个项目什么样吗?用易拉罐和橡皮筋做的!
重燃斗志的社员们决定推倒重来。他们请教物理老师机械原理,找化学老师了解材料特性,甚至向食堂阿姨请教垃圾种类。渐渐地,智能分类桶越来越完善。
转机出现在市环保局的参观日。局长看着学生们自主研发的系统,惊讶地问:这真是高中生做的?
更让人意外的是,局长当场提出:能不能合作开发社区版?我们提供经费!
项目成功带来连锁反应。科技社获得专用实验室,学校开设创新实践选修课,甚至有不少企业来找学生合作。
但陈遇遇到了新烦恼。晚自习后,他独自留在实验室。墙上挂着两张地图:一张是中国材料产业分布图,一张是世界碳纤维技术对比图。红色标记密密麻麻扎在海外。
还在想卡脖子的事?苏老师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
老师,我觉得......陈遇深吸一口气,我们做的这些,离真正的技术突破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