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胖乎乎、面色红润的老者走到帐篷前,伸出蒲扇般的大手,这里捏捏,那里摸摸,又仔细看了看缝线,点点头:“嗯,用料实在,做工也还细致。这面料选得不错,比某些华而不实的强。”他看向毛蛋,“小伙子,这面料哪里采购的?成本怎么样?”
毛蛋赶紧上前,毕恭毕敬地回答,心里暗惊这位老者眼光的毒辣。
另一位瘦高个、神情严肃的老者则站到了张伟的电脑前,看着屏幕上动态的数据曲线和模拟演示,问道:“这仿真软件和测试数据,是你们自己做的?”
张伟点点头,言简意赅:“是。程序是我写的,数据是团队实测。”
“哦?”老者似乎有些意外,“数据处理方法呢?误差范围怎么控制?”
张伟调出后台代码和算法界面,开始冷静地解释。老者听得极其认真,不时追问几个技术细节,张伟都对答如流。老者严肃的脸上渐渐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欣赏。
还有一位老者则对林莉设计的Logo和宣传材料产生了兴趣,拿着宣传页仔细看,还问了一些关于品牌定位和市场想法的问题。林莉虽然有些紧张,但回答得清晰有条理,强调了“务实”、“创新”和“面向未来”的理念,老者频频点头。
程晓风看着自己的徒弟和这群年轻人被老友们“围攻”,不但不解围,反而一脸得意,抱着胳膊对那位“张工”说:“看见没?老张头,这就叫全面发展!不光会搞材料,懂设计,会营销,连软件编程都有人才!比你们研究所那些死读书的强吧?”
张工无奈地摇摇头,但对陈遇等人的兴趣明显更浓了。他不再纠结于碳纤维支架的粗糙,转而问陈遇:“你们对碳纤维在钓具上的应用,未来有什么具体设想?遇到过哪些技术瓶颈?”
这正是陈遇思考最多的问题。他深吸一口气,将自己重生的优势巧妙转化为“大胆设想”,结合当前实际,侃侃而谈:“我们初步设想是应用于海竿和矶钓竿的先导环支架、轮座等部件,减重同时提升强度。目前最大的瓶颈在于稳定且相对廉价的碳纤维原丝获取、适合中小规模生产的预浸料工艺、以及树脂体系与纤维的优化匹配…尤其是高模量碳纤维的国产化问题…”他提到了一些当前尚未完全攻克,但在未来几年会取得突破的方向,听得张工眼神越来越亮,表情也越来越严肃。
小主,
这场面变得极其有趣:一群业内泰斗级别的老者,围着一群初出茅庐的大学生,问着极其专业甚至超前的问题。而“旭遇”团队的每个人,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努力而真诚地回应着。没有虚假吹嘘,没有夸大其词,有的只是已知的如实汇报,未知的大胆设想和坦诚求教。
周围围观的钓友和厂商都看傻了。
“这…这帮小伙子什么来头?能让这几位老爷子亲自过来?”
“那不是钓圣程老爷子吗?那几个…好像是轻工局的特聘专家和材料研究所的退休高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