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虎煌1.0”稳定版的研发,靠着毛蛋和陈平的坚守,靠着远方偶尔传来的珍贵指令,靠着之前打下的基础,竟然如同石缝里的小草,顽强地推进着。进展缓慢,却未曾真正停止。
转机,发生在一个深夜。陈遇刚刚熬过一个通宵,勉强搞定了蒋教授的结题报告,头晕眼花地回到寝室,发现有一封孙宇寄来的厚信。他强打精神拆开,里面是几张写满了复杂公式和数据分析的纸,以及一封简短的信。
“陈遇,考前最后一封。基于有限数据重新建模,认为之前压力波动方案过于保守。尝试附件新方案,风险仍存,但若成功,性能稳定性有望突破瓶颈。慎用。祝考试顺利。 孙宇”
这封信,像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陈遇立刻意识到其中的价值,他顾不上疲惫,立刻冲到电话局,排队等了半小时,将这份关键信息电话传达给了省城的毛蛋。
毛蛋拿到数据,如获至宝,立刻与陈平研究起来。经过一夜紧张的讨论和准备,第二天,他们按照孙宇的新方案,进行了一次至关重要的实验。
当热压罐再次开启,取出那批按照新方案压制的样品时,连一向沉稳的陈平,手指都微微有些颤抖。测试结果出来——平均性能稳定达到了T300的百分之八十五!最佳批次无限接近百分之九十!而且,批次间的差异被控制在了极小的范围内!
“成功了!哈哈哈哈!成功了!”毛蛋对着电话,声音嘶哑却充满了狂喜,几乎语无伦次地向刚刚考完一门、正虚脱地走在校园里的陈遇报喜,“孙宇真是神了!虎煌1.0!稳定版!成了!”
这个消息,像最强的兴奋剂,瞬间注入了分散各地的团队成员的血液中。陈遇差点在路边跳起来;林莉在图书馆接到短信,捂着嘴差点哭出来;连孙宇收到邮件确认后,也只是推了推眼镜,嘴角难以察觉地向上弯了一下;王小虎则是在考场上收到传呼机信息(他偷偷带进去了),看到“成功”二字,差点兴奋得把试卷撕了。
期末考试的炼狱尚未结束,但希望的曙光已经穿透阴霾。陈遇、林莉、王小虎几乎在考完最后一科的瞬间,就立刻登上了返回省城的火车。孙宇和张伟虽无法离京,但也表示将提供不间断的远程支持。
几天后,团队主要成员终于再次齐聚省城工作室。虽然只是短短一两周的分离,却仿佛隔了经年。大家脸上都带着期末鏖战后的憔悴和疲惫,但眼神中燃烧着更加炽热和坚定的火焰。没有过多寒暄,立刻投入工作。
他们利用这宝贵的团聚时间,加班加点,用第一批“虎煌1.0”稳定料,精心制作了几份小巧而完美的样品——一个流线型、光滑无比的导环支架,一个轻巧坚固、内部结构经过优化的轮座底座。它们黑亮如墨,泛着金属般的光泽,手感冰凉而扎实,丝毫看不出其“卑微”的出身。
紧接着,省里举办的小型高校创新创业成果展销对接会开幕。团队全员(除京区二人)出战,租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展位。
展会上,大企业的展台光鲜亮丽,无人机呼啸,机器人起舞,吸引着绝大部分目光。“旭遇”的摊位前依旧门可罗雀。毛蛋看着那些高科技项目,再看看自家桌上那几件黑乎乎的零件和一顶帐篷,不禁有些自惭形秽。王小虎试图用他“虎式”吆喝吸引 attention,却被林莉红着脸拉了回来。
转机发生在第二天下午。一位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眉头紧锁、像是遇到什么难题的老师傅,在他们的展位前停下了脚步。他先是瞥了一眼帐篷,没太在意,随后目光被那几件碳纤维样品吸引。他拿起那个导环支架,反复掂量,手指关节粗大,动作却异常轻柔。他用指甲轻轻弹了一下,侧耳倾听其回响,然后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旧的放大镜,仔细查看表面的纹理和切割的断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伙子,”他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向毛蛋和陈遇,“这东西…什么名堂?”
毛蛋深吸一口气,按照演练好的介绍:“老师傅,这是我们团队自己研发的碳纤维部件,特点是…轻量化、高强度。”
“碳纤维?”老师傅挑了挑眉,“不像。手感有点不一样。哪家的料?东丽?台丽?”
陈遇接话,坦诚道:“老师傅好眼力。这不是传统的原生料,是我们用…回收的碳纤维材料,经过特殊改性工艺做的。”
“回收料?”老师傅的声音提高了一点,兴趣明显浓了许多,“性能怎么样?有数据吗?”
林莉立刻递上孙宇精心准备、打印清晰的数据报告书。老师傅看得极其仔细,手指顺着数据曲线移动,不时点点头,偶尔问一两个非常专业的问题,直指核心。陈遇和毛蛋谨慎而准确地回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