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新装备的轰鸣与“宽带”带来的新世界

重钓人生路 喵哆渔 3121 字 14天前

紧接着,高精度电子天平和真空搅拌脱泡机这两大“精细化”利器也相继就位。李文博和孙宇立刻组成了“校准双人组”,拿出标准砝码,对天平进行了反复多次的校准,孙宇负责记录数据并计算误差,李文博负责操作和复核。“精度达到标称的0.001g,符合实验要求。”孙宇最终宣布。

随后,孙宇主导,李文博辅助,迅速制定了极其严格的标准操作程序(SOP),从环境温湿度记录、称量容器恒重、到加料手法、数据记录格式,事无巨细,全部规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可苦了以前信奉“手感”和“毛估估”的毛蛋。他不得不戴上老花镜(嘴里嘟囔着“老了老了”),像操作爆炸物一样,屏住呼吸,用牛角匙一点点增减物料,死死盯着屏幕上跳跃最终稳定的数字,生怕一次呼吸就前功尽弃。“哎呦喂,这比伺候月子还精细呐!”他抱怨着,但每次成功完成一份精确配比后,那皱成一团的脸上又会漾开极大的满足和成就感。

真空搅拌脱泡机的效果则是立竿见影,视觉冲击力十足。看着树脂和填料在透明的真空罐体内被高速剪切搅拌,同时真空泵发出沉稳的嗡鸣,将里面肉眼可见的气泡一丝丝抽走,最终得到一罐细腻、光滑、膏腴般、几乎达到光学镜面级别无气泡的混合料浆时,所有人都明白,这为后续的压制质量提升奠定了近乎革命性的基础。“料浆均匀度提升预计超过50%,气泡率下降至万分之一以下。”孙宇观察着成果,立刻给出了量化的预期。

而真正将工作室带入一个全新维度的,是那台台式电脑的入驻和期盼已久的宽带网络的最终开通!

周凯精心挑选的奔腾III电脑被视若珍宝地安置在专门清理出的“信息化角落”。电信局工程师前来进行最终调试时,孙宇和张伟如同左右护法,全程紧密跟随。张伟负责检查物理连接——网线水晶头制作是否规范、Modem指示灯状态是否正常、电话线路有无杂音。孙宇则负责与工程师进行技术沟通,询问接入方式、IP分配策略、以及掉线可能的故障排查方法。当“连接成功”的提示弹出,并且下载速度稳定显示在512Kbps时,工作室里响起了一阵低低的、克制的欢呼,仿佛怕惊扰了这来之不易的连接。

孙宇第一个坐到了电脑前。他没有像周凯那样急于打开浏览器冲浪,而是极其熟练地配置好了Outlook Express邮件客户端,设置了SMTP和POP3服务器地址,并立刻发送了一封测试邮件到自己的另一个邮箱,再成功接收。“外部邮件通信通道建立,测试成功。”他冷静地宣布,如同完成一次科学实验。接着,他立刻开始着手将近期积累的厚厚一沓技术资料、实验数据记录本、设备说明书等,利用一台匆忙购入的扫描仪,开始进行艰难的数字化归档工作,为构建电子知识库打下基础。

张伟的行动则更具实用性。他几乎无声地在电脑上安装并配置好了一个FTP服务器端软件(Serv-U),将最新的控制程序、设备驱动文档、以及常用的工具软件打包上传。“内部文件共享平台已就绪。地址:ftp192.168.0.1。”他在一张便签纸上写下地址,贴在显示器边上。这意味着,任何需要共享的大文件,不再需要软盘吭哧吭哧地拷贝,在局域网内就能高速传输。

周凯终于按捺不住,兴奋地双击了那个蓝色的“e”图标,在地址栏输入了“

李文博则对孙宇提到的“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学术数据库雏形产生了极大兴趣。在孙宇的简要指点下,他很快掌握了通过关键词、作者、机构进行摘要检索的基本技巧,虽然无法下载全文,但能快速了解到最新研究方向和技术动态,已经让他如获至宝,笔记本上很快记满了各种文献索引信息。

然而,新世界的阳光总是伴随着阴影。网络连接并不稳定,有时正在下载关键驱动或文献时突然断线,让人抓狂。共享的512Kbps带宽极其脆弱,只要有人开始下载稍大的文件,其他人的网页浏览就会陷入近乎停滞的状态。更大的危机悄然降临——周凯在一次搜索“碳纤维树脂改性”资料时,被一个伪装成资料站的弹窗广告迷惑,不小心点击后,电脑很快变得异常缓慢,频繁弹出错误提示。

“系统资源被异常进程大量占用,响应延迟超过阈值。疑似感染恶意代码。”孙宇第一时间做出判断,语气严峻。

“立即断网。启动到安全模式命令行界面。”张伟的声音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他迅速接手了键盘。只见他双手在键盘上飞舞,黑色的DOS窗口弹出,一串串白色的命令符飞速滚动,调用着各种系统工具和专杀命令。孙宇在一旁紧密配合,根据病毒症状快速分析可能的内存驻留点和文件感染区域,提供查杀思路。整个工作室的人都屏息凝神,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只能听到风扇的嗡嗡声和张伟敲击键盘的嗒嗒声。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紧张“手术”,张伟清除了病毒主体并修复了被篡改的系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