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标准之争与数字鸿沟

重钓人生路 喵哆渔 1696 字 14天前

“这一批树脂的入库检验记录呢?只写了‘合格’,谁检的?依据什么标准?”

“热压罐10月15日的温度曲线打印记录缺失,只有操作工手写‘正常’。”

“这个部件的最终检验报告没有检验员签字。”

“客户投诉处理记录?没有单独的记录本,都记在毛蛋哥那个随身的破本子最后一页了…”

一番模拟下来,所有人都冒了汗。平时习以为常、靠默契和口头交代的运行方式,在标准化的放大镜下,显得如此粗糙和不可靠。

“看到了吗?”陈遇沉声道,“不是我们的东西不好,而是我们证明‘我们一直很好’的方式,别人不认。我们要学的,就是这套‘证明’的方法。”

认识的统一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执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意味着海量的文档工作。《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仿佛永远也写不完。

(新事物及时间节点:2001年秋冬,个人电脑及办公软件在中小企业的深入应用)

这时,那台新购置的台式电脑和Office办公软件发挥了巨大作用。陈遇将文档编写任务分解。孙宇和李文博负责框架和核心内容,他们利用网络(虽然网速依然慢得让人抓狂)搜索相关资料和模板,通过QQ和电子邮件与陈遇反复讨论修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莉在北京发挥了重要作用。她通过学校机房和学长关系,找到了更多关于外贸质量和认证的中文资料,甚至还包括一些日文的一手信息,她仔细翻译、梳理后发给陈遇。她还提醒陈遇:“认证机构的选择很重要,要选有信誉、被国际广泛认可的,虽然可能贵一点,但证书含金量高。有些小机构便宜,但出的证可能不被采信。”

(新事物及时间节点:2001年,U盘与QQ成为重要远程协作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