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砥柱中流与潜龙在渊

重钓人生路 喵哆渔 2546 字 14天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我是‘旭遇新材料’的林莉。刚才大家看到的,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真实过程。”林莉的开场白清晰而富有感染力,“‘旭遇’的故事,始于一个简单的梦想:能否让看似无用的废弃物,重新焕发价值?能否用我们自己的技术,做出不输于国际品牌的高性能材料?”

她的话立刻吸引了评委们的注意力。接着,她娓娓道来“旭遇”的创业历程、技术突破的核心(界面改性剂与低压工艺的协同效应)、以及取得的成果(专利、检测报告、市场订单)。她的陈述逻辑清晰,重点突出,既有技术高度,又充满了创业者的激情。

轮到专家提问环节,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一位材料学界的老专家首先发问:“林总,你们宣称的界面改性技术很有新意。但如何保证在不同来源、成分复杂的回收料上实现稳定的改性效果?这似乎是规模化应用的最大挑战。”

这个问题直指“旭遇”新工艺的核心难点。孙宇立刻接过话筒,从容应答:“感谢您的提问。这正是我们技术的创新所在。我们并非采用单一的‘万能’改性剂,而是建立了一套基于原料快速检测的分类-配伍-工艺参数联动系统。”他示意李文博打开准备好的图表,“通过实时分析不同批次的纤维表面活性和杂质含量,我们动态调整改性剂的复配比例和工艺条件,就像老中医‘辨证施治’,确保每一批原料都能达到最优的界面结合效果。这套系统已经在我们近期应对原料危机、成功利用多元化废料的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孙宇的回答专业、严谨,配合直观的数据图表,令人信服。

另一位关注产业政策的专家问道:“你们利用回收料,符合绿色制造趋势。但考虑到回收料来源的不稳定性,如何确保最终产品性能的一致性,以满足高端客户如无人机领域的要求?”

李文博推了推眼镜,沉稳回应:“一致性控制是我们的生命线。除了刚才孙宇提到的原料前处理和质量控制体系,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引入了全流程数据监控和SPC(统计过程控制)方法。”他展示了生产线上关键工艺参数的实时监控画面和历史数据曲线,“任何微小波动都会触发预警,确保工艺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深圳订单的产品,其关键性能指标的批次内离散系数低于3%,远优于行业标准,这充分证明了我们体系的可靠性。”

“渔火”的黄明远坐不住了,他示意随行的“专家”举手提问。那位“专家”抛出尖锐问题:“据我们了解,贵司的核心专利中,关于界面改性剂的某些组分,可能与国外某公司早已公开的基础专利存在潜在冲突,请问你们如何规避知识产权风险?”

这是一个非常阴险的问题,意图动摇“旭遇”技术的合法性。林莉心中一震,但面色不变。陈遇在台下,手指微微收紧,目光锐利地看向对方。

这时,李文博再次展现出他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冷静的头脑:“这位先生的问题非常好,但也存在一个常见的误解。”他不慌不忙地调出专利文件和相关文献对比图,“我司专利的核心创新点,不在于使用了某种单一已知组分,而在于特定比例的酒石酸与硅烷偶联剂的复配体系,以及该体系与低压阶梯式固化工艺的协同效应。这是一种全新的、非显而易见的组合发明,与您提到的国外基础专利在技术路线、解决的技术问题和达到的效果上均有本质区别。我们的专利经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严格实质审查后授权,其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毋庸置疑。如果您有兴趣,我们可以会后就技术细节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李文博的回答有理有据,不卑不亢,直接将对方的质疑化解于无形,反而彰显了“旭遇”对自身知识产权的自信。

黄明远的脸色变得难看。他没想到“旭遇”的准备如此充分,应对如此从容。

随后的提问,“旭遇”团队都应对自如。孙宇和李文博扎实的技术功底、林莉流畅的沟通表达、以及陈遇在关键时刻的补充和把握方向,给评审专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答辩环节结束,进入评审团闭门讨论阶段。等待结果的时间,显得格外漫长。

会议室外,黄明远走到陈遇面前,皮笑肉不笑地说:“陈总,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有时候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摔跟头啊。”

陈遇平静地看着他,眼神清澈而坚定:“黄总,谢谢提醒。不过我们‘旭遇’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靠的是真材实料。倒是贵司,与其总想着给别人使绊子,不如把精力放在自身的技术创新上。毕竟,市场和时代,最终会选择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